廖锦荣:人治的宗教和谐
新山办事处记者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促成宗教和谐的主因往往是“人治大于神治”,即是宗教能否相互谅解的关键在于信徒本身,而非宗教。
当中,尤其关键的是教徒对于彼此眼中的“他者”是否有所了解。间而言之,宗教信徒们对于彼此的禁忌、Halal和Haram知道多少。
在马来谚语中有句话是“Tak Kenal Maka Tak Cinta”,强调相互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人治方面的相互了解在促成宗教和谐上是具有正面发展意义的。
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宗教的国度,宗教间缺乏沟通了解,极有可能成为国家发展中的阿喀流斯之踵,阻碍国家前进。
以华人民间信仰为例,其实一直以来都十分渴望能够被了解,能减去信仰活动举办时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这也解释了柔佛古庙游神活动在过去的数年来,为何不断的邀请马来领袖及统治者的莅临出席,那便是希望能够以此强化彼此之间的了解。
据笔者观察,在我国许多的华人民间信仰的活动宴会上,也有邀请其他信仰的嘉宾和表演者出席的习惯,也有益于彰显华人民间信仰的包容性。
然而,华人民间信仰在对其他信仰的嘉宾及表演者的安排上,常常出现可以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尤其是在祭拜,陪祀等事宜上的处理有欠体面。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在邀请华裔基督教嘉宾出席时,常常出现“逼迫”嘉宾拿香拜祭神像的情况,而嘉宾的脸上除了别扭之外还是别扭。
同时,也由于这些受邀者们,往往都是一些政治人物或民选议员的关系,纵使他们的心中对于拿香有万般的不情愿,但碍于选票压力,所以才免为其难的入乡随俗。
但是在有关于这一细节的处理上,尤显得华社民间信仰的主办方不够体贴和睿智,往往在希望“他者”了解的情况下却忽略自身有去了解“他者”的必要性。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