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週末闢美食與藝術坊 王城夜市集週五擺攤囉!
報導:劉福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麻坡22日訊)三馬路后巷來臨週五將展開“王城和諧文化夜市集”,為麻坡民眾和遊客于週末時段,增添新休閒與娛樂去處。
這項由麻縣縣署、麻坡市議會、麻坡史記資源組織聯合推動的文化與藝術活動,將從本月25日開始,在每週星期五、六、日,從傍晚6時到午夜12時,展開系列餘興節目、文化表演和夜市集活動,豐富麻坡的“夜”精彩。
該從三馬路一直延伸到貪食街,全長280公尺的后巷,將闢成美食坊與藝術坊,估計會有100個攤位售賣各式手工藝品、民族服裝、各族傳統美食、並容入大馬與國際多元文化和藝術色彩。
除了市集,文化街也會穿插小丑、魔術、文化表演、藝術呈獻、歌唱、舞蹈、8尺高的變形金剛、小型流動火車和三輪車載客繞行穿梭文化街,觀賞后巷壁畫等。
街道中央也會設有小舞台,專為本地藝術家、音樂愛好者、藝術協會和學校提供平台,以施展音樂、歌舞、樂器表演、武術、民族文化與街頭藝術表演。
麻坡史記資源組織創辦人張炳興指出,“王城和諧文化夜市集”也是王城旅遊發展計劃之一,並將在每週3天的週末舉行,以集中發展具有本地人文、藝術與文化特色的市集和后巷壁畫。
他說,這個專為麻坡打造的市集,共分成麻坡與柔佛文化區及大馬與國際文化區,並以不同的市集文化方式呈獻。
“而每個週末晚上8時至10時30分的文化表演和藝術呈獻,將會不斷更換,以讓節目‘保鮮’。”
耗8萬修復戰前建築物
耗資8萬令吉搶救戰前建築遺產,以闢成文化遺產中心及推動麻坡壁畫與峇峇與娘惹文化。
張炳興說,位於三馬路後巷處有一棟建于1920年的建築物,原本已荒廢多時,但經麻坡史記資源組織的努力,保留了古跡原來結構與原形。
他說,該建築物阿拉伯人到麻坡經商時的樓宅,並相繼還留下葡萄牙人和峇峇與娘惹的文化,極具豐富的中華與西亞文化色彩。
他說,獲得修復的建築物,除了會增設廁所和祈禱室外,也將保留原來的牌樓和露天原貌,免費開放作為文化與藝術展覽和文化遺產中心。
百人花5個月完成26幅壁畫
動用百人共同創作的麻坡三馬路后巷壁畫,經過眾人長達5個月的努力,26幅作品順利誕生。
這個集合本地各族畫家、學生和自願人士參與的壁畫,非常具有紀念價值。
上述壁畫主要集中在后巷的麻坡與柔佛文化區,作品帶出早期香妃城各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寫照、歷史事跡及建築遺產,以藉此促進民眾對麻坡的認識,為麻坡旅遊業和經濟帶來發展。
張炳興說,后巷壁畫共有50幅,目前僅完成在麻坡與柔佛文化區120公尺的壁畫,另一個在大馬與國際文化區160公尺的壁畫則尚未動工。
他說,麻坡史記資源組織計劃與旅遊及文化部、柔州旅遊局、柔州遺產基金會合作,將麻坡三馬路后巷壁畫塑造成民眾週末旅遊的景點。
旅客爭相“打卡”
蔡薇薇(45歲,教育工作者)
期待“王城和諧文化夜市集”為麻坡帶來更好的效益,把三馬路后巷變成一個特別的地方。
相信它將能夠引來各地人潮,尤其該處具有本地色彩的壁畫,不只讓麻坡人感覺親切,將來也會是旅客爭相要去“打卡”的景點。
盼市區變興旺
陳真(44歲,陳順福生果店助理)
我們的店就在兩條后巷中間的路口,自從后巷成了壁畫景點,我們確實感覺到旅客人潮有增加及間接受惠。
雖然我們沒有直接參與“王城和諧文化夜市集”擺攤,但會在週末期間延長營業時間。
希望“王城和諧文化夜市集”的實行,能夠為原本暮氣沉沉的野野街和麻坡市區,再次興旺和熱鬧起來。
后巷“藝”了起來
李愛鳳(60歲,利豐港民眾)
第一次經過這里,才發現后巷原來“別有洞天”。
這里壁畫都很美,一掃后巷骯髒、潮濕、惡臭的印象,變得很有生氣,整個氣氛都“藝”了起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