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雲:超載導致道路毀壞?
早前,公共工程部總監拿督斯里羅斯蘭到訪柔州,提及國家道路毀壞主因是車輛超載,並非氣候影響,不過也有部份是自然災害造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真不明白,總監僅斷定道路的損毀必然是車輛超載而不提其他因素,未免過於主觀,對於運輸業者及重型車輛經營者有失公允。
眾所周知,國家道路分有聯邦大道、鄉間道路(即所謂3噸路)及高速大道。
今只談聯邦大道,那是一級的道路,其構建有一定嚴格標準,至少能負荷一定的載重量,不容置疑。
過去有一句名言:柔州道路冠全國,意即道路的損壞率甚少(殖民地時所造)。
昔加末縣有一條聯邦大道即青年路,後殖民地時代(自治期)由英軍工程兵所開闢,路胚土層除了輾壓,加鋪石子後輾壓也不間斷,直至工程人員確認方休止,而鋪陳瀝青路面時,瀝青與石子的配比都有一定標準,不容滲雜石粉沙子,而用料更抽取部分回去測試,以防偷工減料。
至於輾壓的工序並未停止,有監管長官在巡視,直至認可后才能停止,是以早期築造的大道數十年都未見壞損。
時至今日,車輛增多,為加快運輸量,各大道或加寬拓闊成四線道,向沿線追地,而加拓寬的土地若是實地,較堅實,石子作路胚若馬虎作業,未加足輾壓尚較少問題。
唯一些低地,軟泥地沒有加石加固就難以保證不會因雨天或車輛重壓而破損,基礎不佳,路就容易損壞。
由於加寬的新路常損壞,是以常見大型運輸車輛多行走快車道(即右車道)就是這個原因。
昔加末至拉美士路段是最為明顯的爛路地段,自白橋到丁能這段路,三幾步就見到填補地段,猶如補破衣服,東一片西一片,一年到頭都見到工程人員在填填補補。
真不明白當局何不把年年修補的經費,一次過把屢補不好的窟窿,將爛泥挖走,再填上RC石灰石,然後鋪上瀝青,不就不再破損?
簡言之,認真修填道路, 應觀其狀況加以變通,所“ 填” 應包含改變路基,夯實路基才填瀝青, 若馬虎以對,柔州道路就要掉車尾了,願總監加強監督,毋須怪罪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