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社聞人郭鶴堯系列: 郭鶴年果敢拚搏 投資糖業創霸業
◤華社聞人郭鶴堯系列第15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亞洲富豪、香格里拉酒店創辦人郭鶴年的堂兄郭鶴堯(1916年1月21日-2012年10月13日),一生積極服務新山華社,在平凡人生創出不平凡;《中國報》全新地方網《柔佛人》與你一同回顧郭老不平凡的一生……
為了提升自己的商業知識和能力,在郭兄弟成立後不久,1952年,極具上進心的郭鶴年特地遠赴英國倫敦數年,去考察商品交易所與當地企業的經營方法。至1955年從英國回來,郭鶴年正式接掌郭兄弟有限公司,即以其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理念,打算在本地大展拳腳。
1955年,他返回馬來亞後,首先就在新山創辦民天私人有限公司,經營米糧和和種商品的進出口貿易。接著在50年代末,以孤注一擲的雄心進軍馬來亞的糖業。
郭鶴堯說:“鶴年正式掌管郭兄弟的業務後,他大膽改變營業方針,開始設法從泰國大量輸入白米,分銷至新加坡、柔佛及馬來亞各大城小鎮。這是郭兄弟公司業務很重要的轉捩點。”
“不過,郭兄弟集團的真正巨大盈利並不是來自米業,而是靠‘工業’。首先是靠煉糖工業。”
“我應該很公平指出,鶴年對工商業的許多準確分析、判斷和決定,造成郭兄弟集團今日的局面。”
“記得那個時候,日本人想與郭兄弟集團合作煉糖,當時我們還沒有一個人懂得甚麼叫煉糖,但鶴年經過約兩年冗長談判及到處探詢後,他終於向我們整個家族建議,把全部財產都投資到煉糖工業。”
“我們家族的每個成員在聽到鶴年的複雜分析之後,決定徹底支持鶴年的主張。當時大家都明白,那次的投資也是一個冒險,萬一失敗的話,所有郭氏家族累積了幾十年的財產都會全部化為烏有。”
“那一次我們的總投資額是60多萬元。當時這個數字對很多大財團來說根本就算不了甚麼,可是對當時的郭氏家族,就非同小可了。我們當時只是一家米商,一家稍具規模的雜貨鋪而已。後來事實證明煉糖工業一帆風順,幾十年來都獲得鉅大盈利。”
郭兄弟公司是我國獨立後十年間,政府推行的“替代進口工業化”激勵政策中的受惠者。
郭鶴年抓住這個機會,於1959年與聯邦土地發展局合資在檳城創辦國內第一家煉糖廠─馬來亞糖廠。1968年又與政府的國營企業合作,成立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租用土地1萬4600英畝種植甘蔗,提供煉糖原料。
1970年,郭鶴年敏稅地認識到世界糖價有上升的趨勢,果敢地打入“糖市”,進行食糖期貨投機活動。不久,世界糖價果然上漲,郭氏兄弟集團賺了不少錢。至此,郭氏集團控制了世界糖業貿易的10%和馬來西亞的80%,郭鶴年被譽為“亞洲糖王”。
在替代進口的優惠政策下,一九六二年郭氏兄弟集團與國家資本合辦聯邦麵粉廠,從外國進口小麥,加工成麵粉供應國內市場。到八十年代後期,該集團在馬來西亞擁有四家麵粉廠,年產量佔全國四十二巴仙至五十巴仙。
本地最著名企業 糖王揚名海內外
郭兄弟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 ,也是亞洲著名的跨國企業。它是以郭鶴年(Robert Kuok Hock Nien)為首的家族在繼承父輩商業的基礎之上,躍起壯大起來的著名企業集團。
而這個集團的首腦郭鶴年也可以是我國獨立後冒起,國際聲譽最高,同時也能是最高深莫測的華商之一。
誠如郭鶴堯所說的:“這個集團到今天能夠在本地及國際大展拳腳,一帆風順,主要是郭鶴年的眼光及他的工商業才華造就的。堂兄弟鶴年是一位有膽識及有遠見商業人才;我們兄弟都完全接受他的領導。”
郭鶴年是郭欽鑒和鄭格如的第三公子,1924年出生於新山。與鶴堯一樣,在郭家父輩的栽培安排下,在寬柔念過“一點點”的華文之後,就轉到英校去。
1940年在新山英文書院取得9號劍橋文憑後,考進新加坡著名學府萊佛士學院,可惜只讀了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萊佛士學院曾栽培很多人才,當時郭鶴年在萊佛士學院的同學包括李光耀(新加坡前總理)、阿都拉薩(大馬已故第二任首相)等。
日治時期,他曾在新山的三菱株式會社(日資公司)的米糧部工作。戰後,在母親鄭格如主催成立郭兄弟有限公司之前,1948年他已展露商業才華及企業雄心,在新加坡創業,開辦了一間利克務公司,從事航運業(該公司在1965年改名為郭兄弟(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郭家背後支援 推動文教事業
1969年,513種族衝突事件後,70年代馬來西亞推行新經濟政策,強調以國家機關力量干預國家經濟,以扶植馬來人的經濟地位。也就在這個時候,郭鶴年開始把其企業投資的重心轉向國外,大舉進行跨國經營,其重點區域是新加坡和香港。
對於當年其企業“出走”的個中原因雖眾說紛紜,但郭鶴年在70年代就以全球化戰略進行跨國投資經營,其獨到眼光,真是令人驚嘆不已。
1971年郭氏兄弟集團在新加坡建五星級的香格里拉大酒店。1974年在香港成立嘉里有限公司,成為香港房地產業的新興巨頭,且還廣泛涉足國際貿易、金融、傳媒業等行業。90年代,它大舉投資中國大陸市場,並獲得驚人的業績。
此外,郭鶴堯在新山華社的活動,之所以能如此順暢而有影響力,除了其個人魅力,在籌款贊助華社文教事業方面,主要也是靠其財雄勢大的郭氏家族財團在背後的強力支持。
郭老說:“這些年來,鶴年及郭兄弟集團也通過我從事一些社會福利活動;鶴年自己沒有出面,但所有的義款都是經鶴年批准,由我全權負責撥款給一些教育、文化或慈善工作。”所以郭老強調:“我只出力,出錢的是鶴年。”
當然這或許只是郭老謙虛的說辭。無論是出錢還是出力,郭老作為郭氏家族的代表,或是以他個人身分活躍於華社,至今仍受到華社的推崇和尊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而商場上的郭鶴年和社會上的郭鶴堯,他們倆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是互為分工,合而一體的兩面。
明日預告:由學生變成董事長 郭老與父親情繫寬柔,“我這一生包括我的父親郭欽端,和寬柔學校結了不解之緣。我講過我三歲就和父親南來新山定居,在寬柔小學接受啟蒙教育。父親是寬柔學校的第一代董事,我也在廿歲左右就加入寬柔董事會工作,成為第二代寬柔董事。”
摘錄轉載:《公心與良心:郭鶴堯傳》(彩虹出版有限公司與新山陶德書香樓聯合出版,作者為安煥然、吳華及舒慶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