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榮:切假不如不切
峇株巴轄辦事處高級記者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不久前到新山出席老同學婚宴,除了能與久未見面的昔日同窗相聚敘舊,最開心的莫過于看到台上出現一個結婚蛋糕。
婚禮上出現蛋糕有何稀奇?但如果擺在台上的是真蛋糕,就絕對“罕見”。筆者出席過這麼多婚宴,還是第一次看到真蛋糕出現在莊嚴神聖的婚禮現場。
現今婚宴採用的,大多是酒樓準備好的模型蛋糕。多層式的蛋糕外形,看起來隆重得體,新人手持一把刀在台上共切蛋糕的畫面很美,但可惜的是,他們切的都是能看不能吃的假蛋糕。
不知從何時開始,華人辦婚禮都傾向于洋化,穿的是西式禮服,在婚宴上喝交杯酒、共切蛋糕仿佛也成了非有不可、千篇一律的婚宴儀式。
婚禮上為何要切蛋糕?根據網上資料,羅馬帝國時代沒有蛋糕,而是將麵包在新娘頭上撕開,讓麵包碎灑落在新娘身上。直到中世紀,改由參加婚禮的賓客自攜甜麵包作賀禮,再將所有麵包堆起。
后來,法國餅廚將這個習慣變成美味漂亮的多層蛋糕,新娘新郎合力切蛋糕,代表兩人結為夫妻后,第一次共同完成的事情,而切過的蛋糕分送給出席嘉賓,代表把一對新人的幸福與甜蜜分享出去。
這麼真摰有意義的環節,如果切的是真蛋糕,就是溫馨甜美畫面,但如果只是持刀作狀切模型蛋糕,這樣猶如表演給人看的儀式不如省略,或改用互喂彼此吃湯圓等方式代替。
當然,若要準備真蛋糕,又是多層式設計,肯定是一筆額外開銷。若改用單層蛋糕,或其中一層是真蛋糕的做法,這樣既可圓滿完成共切蛋糕環節,又不會覺得負擔太沉重。
但,如果連這筆錢都想省下來,那倒也不必硬把假蛋糕擺上台,誰規定婚禮非得切蛋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