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核心理念‧各族平等共生 张秋源互尊重互分享创和谐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最热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坚持核心理念‧各族平等共生 张秋源互尊重互分享创和谐

    报导:刘彦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吉隆坡26日讯)“互相尊重你我的不一样、互相分享不一样的你我、互相关怀共享世界和平”,这是华琪国际集团执行主席张秋源不论在经营企业、从事社会人道主义慈善活动还是个人的人生历程,一直坚持的核心理念,也是他在人生中最深刻的感悟!

    华琪国际集团职员与友族同胞共庆开斋节。
    张秋源(中)在印尼与穆斯林共庆佳节。

    这个脱胎于佛教教义的众生平等,万物共生的核心理念,也让张秋源从创业、经营及拓展企业方面获益良多,而华琪国际集团拥有今天的事业版图,也是贯彻“互相尊重,互相分享”的理念成果。

    张秋源(56岁)接受《中国报》专访时指出,他从小就有各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深刻体悟。他深深的了解到,如果要与他人沟通,尤其是其他种族及其他国家的人士沟通,必须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宗教及习俗。

    他说,在心态上一定要先尊重其他种族的文化、宗教及习俗,在行动上融入他们,然后才能够获得他们的回馈,最终获得他们的尊重及包容。

    “如果说受了什么影响,才会有这样的心态,我必须感恩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及文化的马来西亚社会,让我从小就有这样的感悟。”

    张秋源(左3)长期捐款赞助寺院,获得佛教团体的表扬。
    张秋源与华琪国际集团员工长期在泰国参与活动。
    张秋源(左8)在柬埔寨赞助佛寺,获得高僧的接待。

    他指出,因为身处在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很自然就会懂得如果要跟其他友族沟通,一定要互相尊重及包容,才能够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及社会,必须要与友族和谐的生活在一起,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包容彼此的文化及宗教,融入他人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各族和谐共处,这就是我们的国家马来西亚。”

    在印尼创业 扩展版图

    张秋源指出,他从30岁开始创业,经营小家电,在印尼开始经营事业,后来才将事业扩展到其他国家,主要还是要归功于“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的理念。

    他说,他一直以来都把“互相尊重,互相包容”贯彻在企业理念当中,并在实际的企业与人际操作中,身体力行实践这个核心理念,并达到非常成功的效果。

    “去到其它国家开始经营事业,首先在心态上必须彻底融入对方国家的文化、宗教及习俗,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对方也会尊重我们,自然就很容易沟通,经营事业就容易多了。”

    张秋源:互相尊重,互相包容,融入对方的心,就能够获得回馈。
    张秋源仍然保留当年曾经用过的建筑工具,充分体现饮水思源的精神。
    张秋源对泰国佛教界贡献巨大,获得许多高僧赠送佛牌,有些是无价之宝。

    他指出,其它公司在外国设立公司时,可能需要半年到1年,但是他的公司到外国,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设立分公司,通常只需要两或三个月就可以开始营业了。

    “这是因为我们贯彻尊重与包容的理念,融入对方的心,自然就很容易与对方沟通,包括对方国家的官方机构。”

    真诚对待外国员工

    张秋源指出,在用人方面,同样可以贯彻“互相尊重与包容”的理念。例如对其它国家的员工,该公司都会设法融入对方的文化、宗教与习俗,把员工当作一家人看待,尊重他们,自然也或获得员工的尊重与回馈,更加的努力工作。

    他说,在对待外国员工方面,必须从内心出发去接受及融入他们的文化,融入他们的心。在与外国员工沟通的过程中,如果真诚对待他们,自然能够发现哪些人可以信任,哪些人不能够信任。

     

    “即使发现一些不诚实或不忠诚的员工,我们不会贸然的开除他们,而是将他们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他们得不到好处时,自动知难而退,这样也不会得罪他们。”

    他指出,如果作为一家企业,只是刻板的照章行事,依法处置员工,动不动搬出条规限制员工,这样很难融入他们,无法获得他们真心的回馈。

    “我们以真诚的心态对待员工,尊重他们,融入他们,自然在获得他们的支持后,事业就能更稳定的成长。”

    张秋源(右)领取玛哈朱拉隆功大学佛学荣誉硕士学位。
    华琪国际集团赞助菲律宾教堂的慈善活动。
    张秋源(后排左9)与我国宗教学校的儿童共庆开斋节。

    目前华琪国际集团的商业网络已经扩展至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香港、韩国、中国及欧盟等等。华琪国际集团的总部设立在吉隆坡,在各国共有2000多个员工。

    获瑞典颁发“世界和平奖”

    张秋源(左)在开斋节时分发青包给穆斯林儿童。

    张秋源不但在企业界获得杰出的成就,在宗教与社会工作方面,也获得辉煌的成就,今次荣获在瑞典颁发的“世界和平奖”奖项,并将在本月30日亲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接受奖项。

    张秋源接受《中国报》专访时指出,今次能够获得世界和平奖奖项,确实感到很惊讶。因为这个奖项有120个国家的代表申请,主办当局只颁发10个奖项。

    “我是唯一获得这个至高荣誉奖项的马来西亚人,我感到非常激动。之前确实没有想到会得奖。”

    穆斯林女孩以额头碰手,表达对张秋源(左)的感激之情。
    张秋源年轻时当过建筑工人。

    他说,20多年来在东南亚国家例如泰国、印尼、菲律宾、缅甸、柬埔寨、越南、中国捐献兴建庙宇、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宗教场所及学校等。

    “我在我国马来西亚及印尼,除了捐献兴建清真寺,同时也捐献给穆斯林的孤儿院、老人院等。我都是秉持着互相尊重与包容的心态,从事宗教慈善活动。”

    他指出,他在泰国曾经捐赠130多尊3米高的佛像,也曾经捐献给泰国、缅甸、柬埔寨、印尼及中国各寺庙。在菲律宾,则捐献给基督教堂,孤儿院,老人院等。

    “我也曾经赞助英国诵经团在东南亚巡回的禅修及诵经会,我都是秉持不分宗教的真诚心态,尊重所有的宗教,捐献给各个不同的宗教场所。”

    张秋源本身也拥有泰国玛哈朱拉隆功大学佛学荣誉硕士学位。

    收藏建筑工具自我提醒

    张秋源创业前,曾经跟随父亲从事建筑工作,当建筑工人。难得的是,如今虽然已经事业有成,但是他仍然秉持饮水思源的心态,将当年曾经使用过的建筑工具,陈列在展览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年艰苦创业的日子。

    张秋源将于本月30日亲赴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世界和平奖项”。

    他说,当年开始创业做生意时,是经营小型家电器及厨房用具开始,例如包括一些钢锅、吸尘机、洗衣机等电器产品。

    “如今虽然没有再经营这些产品,不过这些当年赖以起家的产品,仍然保留在陈列室内,提醒自己当年创业的艰苦。”

    他指出,如今经营的产品以保健仪器为主,其中包括保健电疗仪器、按摩椅等。如今这些产品已经行销到东南亚以及欧盟国家。

    在5G技术时代的到来,华琪也将会通过5G来扩展市场与销售。同时华琪将采用高科技的VR技术给国外的客户一个全新的体验与参观华琪总部。

    ⬇⬇ 相关新闻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柔佛人头条】华裔裁缝店友族顾客多 小商场 华巫文化交融

    “麻坡阿吉”商场外观不起眼,里面却“别有洞天”,逾10间店面专门缝制马来传统服装。

    报导、摄影:刘福来

    (麻坡28日讯)不起眼的小商场,却是华裔与巫裔文化交织的大观园。

    麻坡有一间商场名“麻坡阿吉”(AKED MUAR),商场内售卖与服务商品,全是友族传统宗教用品与马来传统服装,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店铺经营者几乎全是华裔。

    在商场,不仅可看到国人文化的大交融,也是麻坡少数华裔聚集,专门从事制作传统马来服装的市场。

    据了解,商场有11间裁缝店,当中3间为友族业者,其余都是华裔业者经营,并且专以友族为顾客对象,提供马来传统服装裁缝服务。

    传统的马来服饰讲究手工缝合,类似刺绣花纹的衣服,至少花掉裁缝师一周时间制作。
    “麻坡阿吉”商场,是麻坡少数华裔聚集从事裁缝工作的商场,顾客群源自巫裔同胞。

    受访的商场华裔业者指出,此商场会有如此独特的景象,其实是从早期社会延续下来,早期的巫裔不会裁缝,大部分服饰都由华裔裁缝师代劳,尽管后来巫裔裁缝技术也获提升,但由于手艺参差不齐,使得华裔经营的裁缝店,至今依旧占有稳定市场。

    他们指出,“麻坡阿吉”已有20年历史,大部分业者都已年近八旬,最年轻的也已47岁。

    据悉,该商场目前顾客99%为友族,尽管一些华裔业者连文字书写都成问题,但这些并未构成他们和友族顾客的言语和沟通障碍,并且也不会影响工作。

    由于,商场华裔裁缝师缝纫技术了得,并且也都很亲切,所以友族同胞不仅常光顾,也与这些华裔业者渐渐发展成好友。

    每年斋戒月都是制作马来传统服装的“旺”季,张礼欣埋头苦干,为顾客赶制新衣。
    颜美清从事裁缝工作逾40年,服务对象多数为友族,华裔顾客不到1%。

    斋戒月是“旺”季

    在“麻坡阿吉”商场,每逢斋戒月,都是华裔裁缝师的生意“旺”季。

    在商场经营裁缝店的夫妻档张礼欣(74岁)和颜美清(71岁)指出,巫裔和华裔一样,会在庆祝开斋节或哈芝节时添新衣,以展现新一年新形象。

    他们指出,虽然百货市场和网购平台,都有很多现成的马来传统服装,但大部分巫裔还是会选择以传统方式,为自己量身订造适合个人穿着的新衣。

    他们说,马来服装给人印象款式不多,制作简单,但实际上,这些服装的款式非常多,即有直落布兰雅装、卡巴雅装、BAJU CEKAK MUSANG、KEMEJA、BAJU KURUNG、KURUNG MODEN、KURUNG JOHOR、BAJU JUBAH等。

    “这些服装如果还包括刺绣等,可是大工程。”

    他们指出,马来传统直落布兰雅装是最早期的马来服装,整件衣服都以手工缝合,虽然目前部分制作已改进,可用机器代劳,但该服装的领口还是需保留手工针线缝合,单是制作领口,就可花上一周时间。 ”

    尽管百货市场到处可见传统马来服装,但大部分巫裔同胞还是选择以传统方式,为自己量身订造适合个人体型的开斋节新衣。
    尽管一些华裔业者连文字书写都成问题,但这些并未构成他们和巫裔语言和沟通的障碍,甚至也未对记录工作带来影响。

    手艺佳 凭照片制出衣服

    老裁缝师手艺佳,只凭一张照片,就能复制顾客喜欢款式的马来传统服装。

    张礼欣说,传统马来服装不断受到新事物影响,款式越来越多样化,同业都在不断自我提升,和适应不断创新的服装款式。

    “曾经有顾客从网上下载一张照片,并要我照图设计,尽管从未接触过这一款式马来服装,但我还是凭着多年经验,把衣服给‘复制’出来。”

    张礼欣感慨说,随着资讯发达,很多年轻巫裔购物方式开始改变,并迎向网购,令该行业生意开始面对冲击。

    “其实,其他同业生意已没有以前那么兴旺,以前斋戒月甚至必须把衣服带回家赶工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现在有固定顾客光顾,已经很不错了。”

    华裔业者与巫裔顾客打成一片,一边工作一边与顾客谈天。

    经营40年 99%巫裔顾客

    经营新美男女服装店逾40年的颜美清指出,光顾她店的几乎全部都是巫裔顾客,华裔不到1%。

    “巫裔顾客基本上比较老实、忠诚和专一,一但认定你制作出来的衣裳,很合身及好看,即使同业向他们招手,他们也不为所动。”

    颜美清说,到她店的顾客,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者,有些甚至是年轻时背著书包跟随妈妈来,到她们长大结婚后,依旧携眷光顾她。 ”

    她说,因为这样的缘分,使到顾客和她从年轻到老,还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和感情,偶尔还会互相分享心情和喜悦。

    手艺复杂 年轻人不接手

    制作马来传统服装手艺时间漫长,工艺也复杂,年轻人不爱接手,传统行业开始面临后继无人窘境。

    颜美清说,早期她与丈夫共同分担,两人一起打拼,但人手仍显不足,儿女七八岁就到店里帮忙。

    她说,由于手艺制作的传统马来服装,从剪裁、配件、刺绣、车边、缝纫等,零碎“工程”复杂,且必须掌握好各方面的程序和裁缝技巧,所以没有耐心和进取心,恐怕很难适应。

    “尤其是赶工时,还不能有半点失误,因为有些布料是顾客买来的,一但做错,很难交代。”

    颜美清说,孩子们从小接触裁缝行业,了解箇中辛苦,所以长大后选择到外发展,目前她和丈夫就当作打发时间,继续开业做生意。

    郑丽琴(右)为赛夫细心量身,以制合身的新衣。

    没语言沟通问题

    郑丽琴(47岁,奕宣车花时装业者)

    很多友族同胞都很好相处,我们没有语言沟通问题。

    这里的顾客很多都是从年轻来到老,甚至第二第三代都有,因为长期光顾,大家从不认识到认识,甚至都成了好朋友,偶尔还会彼此相邀出席活动和聚会。

    基于长期与马来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基本上友族的性格给我感觉是老实和亲切。

    刘绣华(左)和诺西亚德文,两人从不认识到交情深笃,如今已成无所不谈的好朋友。

    同业并不觉威胁

    刘绣华(61岁,丽士服装业者)

    尽管这里一字排开都是裁缝店,但同业并不感到竞争和威胁,相反生意各有各做,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与忠实的顾客,多年来大家都和睦共处,还会不时互相帮忙和关心。

    欣赏裁缝师手艺

    诺西亚德文(67岁,退休小贩)

    我共有10个儿女、11个媳妇和女婿、24个孙子孙女,虽然彼此没有住在一起,但每个开斋节,他们都会回乡过节,也会到“麻坡阿吉”商场订制衣服。

    我是这里的常客,很欣赏这里裁缝师的手艺。

    在隆订制不合身

    赛夫(37岁,吉隆坡文字工作者)

    我是朋友介绍到“麻坡阿吉”商场订,制新衣。

    之前,新衣都在吉隆坡订制,但不合身,所以后来朋友带我到这里,就这样光顾这里的裁缝店至少3年。

    很满意这里裁缝师傅的手艺,新衣都很合身。

    娜蒂法(左)和阿都拉曼认为,新马来西亚年轻人都应更开明和团结。

    会坚持手工裁制

    娜蒂法(63岁,退休女护士)

    虽然,我的孩子会到百货公司或上网购买新衣,但我坚持选择手工裁缝的衣服。

    每年我会到“麻坡阿吉”商场订制新衣,通常会买好布料,然后才选择要作的衣服款式。

    虽然,裁缝师都是华裔,但他们都很精通马来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从来没让我失望。

    各族本是一家人

    阿都拉曼(62岁,退休公务员)

    巫裔的开斋节衣服,让华裔裁缝师制作没有不妥,在大马,各族本来就是一家人。

    早期,各族都是生活在一起,反而是最近一些狂热分子制造话题,影响种族和谐。

    我认为,各族应多接触和交流,尤其教育很重要。

    我相信资讯发达,能够将人与人的关系拉得更近,希望“麻坡阿吉”商场带给国民最好的“借镜”。

    马来传统直落布兰雅装领口制作,无法被机械取代,至今仍保留以人工针线缝合技术。


    (本报刘福来摄)

    ↓↓相关新闻↓↓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人气浏览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