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效杰:我的万里挑一
柔州采访主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从小到大,前前后后观赏柔佛古庙游神已经卅多年,是有感慨的。
柔佛古庙游神年复一年搞创新,注入新元素,创意龙、主题花车等等,的确令人骄傲。
游神沿途,万人空巷,情绪激昂,申世遗之路指日可待。
我的情意结更多时候留在行宫的大戏台前。
游神期间,行宫内和行宫外人潮形成了强烈对比,一眼望去行宫的闽、粤、潮、琼戏台上的演员,比台下观众多。
地方戏曲也属于本地华人文化,怎么命运大不同?
近几年来,行宫大戏台前没准备观众席,看戏的人老的老去,已经逐年减少,怎么还不保留一些椅子给老戏迷。
各帮理事无暇兼管大戏表演,也难怪《一门三进士》、《潇湘秋雨》、《赵少卿》,每年三晚同样的戏,反正没人看没人懂。
犹记得在七八十年代,早年游神期间,在神厂的戏台一连七八天上演是平常事,众神已经回銮,戏台还夜夜精彩。
不是新就是好,旧便要被淘汰,只要是好的,就要留下。本土文化应该被认同保留。
我国的各籍贯戏班已经屈指可数。据悉,潮剧团只剩“老玉堂”在北马、粤剧团只剩“艳阳天”和“千秋乐”在中马、唯一琼戏团在马六甲,闽剧团在全国包括柔中北尚有一些。
不忍心看到柔佛古庙游神有朝一日成功申世遗,本地戏班却等着孤独落幕。
酬神戏答谢神恩,这永久文化或许就应该从柔佛古庙游神做起。
时代不同,就算不懂得欣赏,也应该重视和传承给下一代。
各籍贯若无意保留自己独有文化,大戏台上锣鼓再响,也会有收场的一天。
知道引起的共鸣不多,但还要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不愿妥协。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