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運:《回到“馬來亞”》
古來辦事處記者劉彥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好幾年前非常火紅的一個劇種就是穿越劇及穿越小說。所謂的穿越就是穿越時空,時空交錯,讓現代人與歷史人物互相交會,甚至參與歷史事件進程的發展,從中產生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饒富趣味。其中較為火紅的有從古代穿越到現代的《秦俑》、從現代穿越到古代的《步步驚心》《回到三國》等。
這是一種現代加歷史,再加科幻想像的故事模式,確實能夠抒發思古之情懷,影視劇或小說的作者能夠借題發揮,通過歷史人物批判現實,或以現實的政治文化觀點批判歷史,這似乎也符合意大利著名哲學家及歷史學家克羅齊的著名命題:“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克羅齊史學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將“歷史”和“編年史”進行了嚴格的區分,他認為:“歷史是活的歷史,編年史是死的歷史﹔歷史是當代史,編年史是過去史﹔歷史主要是思想行動,編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動。”他還認為,“當生活的發展逐漸需要時,歷史就會復活,過去史就變成現在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克羅齊這個著名的歷史學命題,放在我國的現當代社會及政治現狀,竟然成了最佳註腳。日前由我國經濟部長拿督斯里阿茲敏阿里舉辦的“2018年土著及國家未來大會”,首相敦馬哈迪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其中令人矚目的是,首相馬哈迪說:“若馬來西亞開放讓300萬名中國人來我國購買產業,進而獲得居留權,馬來人恐無立足之地,甚至被迫從城市遷移到鄉下,甚至森林。”
這是一個“熟口熟臉”的說法,這樣的思維模式確實是馬哈迪一貫的思維模式。歷史的鏡頭似乎又轉回青年馬哈迪在撰寫《馬來人的困境》時的情景。在首相的思維底下,至今仍然認為馬來人是沒有競爭能力的,是需要保護的。
杞人憂天的想法
首先,所謂的300萬中國人到來購買產業,或者希望到馬來西亞居留,這個說法本身就是一個假設性的說法。除了到來投資、從商、工作或留學的中國人會長期在本國居留之外,真正有興趣到來居留的中國人沒有想像中那么多,因為我國各方面的條件和水平很多方面還未必比得上中國的一二線城市。來得比較多的是旅遊度假的遊客,這些人的到來對我國的經濟有利無弊。
其次,首相的思維仍然停留在馬來人或土著需要保護的年代。其實馬來社會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或教育都處在一個發展的階段,尤其是目前的資訊科技年代,掌握資訊科技及各領域技術的馬來精英或知識分子不在少數。馬來人再也不是五十或六十年代的馬來人,整體的競爭力也提升許多。即使面對競爭,絕不會如此輕易的被趕到“森林”。這是杞人憂天的想法。
當然筆者不排除首相馬哈迪的上述言論屬于鞏固馬來社會支持率的一個政治策略,屬于政治話語,若果真如此,則歷史的政治模式又再重複,所不同的是,將“國陣”的招牌換成了“希望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