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商人2600標下70年代廣雲貢餅 茶競標賺到了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最热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零秘密】商人2600標下70年代廣雲貢餅 茶競標賺到了

    當天共拍賣4款珍藏茶葉與兩款茶壺,競標總價共7580令吉。
    逾40名茶友出席茶競標活動,並靜心品嚐多款好茶。

    報導:劉麗敏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山24日訊)新山首辦茶競標活動,競標者所投下的競標價皆比茶市價來得低,華裔商人以2600令吉標下70年代廣雲貢餅,內行人直呼:“賺到了!”

    新山首個公開茶競標活動于上月29日在富力公主灣舉行,逾40名茶友出席,當中70年代廣雲貢餅成為當天最高成交價的茶款,由一名建築商人蔡常建標下!

    當天活動除進行6項競標項目,拍賣該公司珍藏多年的茶餅與精緻茶壺,主辦單位為環球茗茶有限公司與馬來西亞富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第二款茶是2004年首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紀念餅的普洱餅茶,成交價為900令吉。

    第三款茶是2005年的下關典藏品,每套包括茶餅、沱茶與茶磚,下關博物館有擺放此茶,收藏價值極高,以1200令吉成交。

    第四款是2014年的大益普洱茶,全名為大益馬中和韻,這茶可追溯回1974年,當馬來西亞成為東協成員國、首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時,大益茶業集團制成這款茶為紀念,傳承馬中精神,當天以1600令吉成交。

    象徵馬中友好關係,紀念兩國建交40週年的大益馬中和韻,以1600令吉成交。

    90年代中期出產的生肖壺,成交價為400令吉,另一個也是90年代中期的方圓牌一廠環帶提梁壺,成交價為880令吉。

    環球茗茶業者李國民告知《中國報》,通過茶競標活動中,可發掘茶的內在價值,競標者所投下的競標價,與茶本身價值不相符,但不至于“脫軌”。

    “會喊標的茶友,都了解所競標茶的價值,例如以2600令吉標下70年代廣雲貢餅,可說是非常值得,因為其競標價比市價低了一倍。”

    他開玩笑說,若對方立刻轉賣,都賺了。

    他說,茶競標活動所競標的茶類,都比市價偏低,以讓競標者物超所值,且不會虧本。

    龍須茶需用絲線捆成一束束的茶條,當茶道師要沖泡時,需解下絲線,所以才有“寬衣解線泡佳茗”美喻。

    茶道師親自泡茶

    寬衣解線,泡佳茗!

    活動當天,茶道師們也親自泡茶,讓參與者品嚐3款好茶,包括競標的廣雲貢餅,以及90年代K100大木箱陳年鐵觀音,現場也邀請古琴演奏師偉銘彈奏

    環球茗茶商務開發經理鍾必穎細心解說品茶與競標的不同茶類外,也開放讓茶友分享茗茶心得,例如茶友分享K100鐵觀音的茶湯帶有沉香味與濃郁味道,甚至帶有藥味,齒頰留香。

    他說,武夷龍須茶在本地已很少見,龍須茶需用絲線捆成一束束的茶條,當茶道師要沖泡時,需解下絲線,所以才有“寬衣解線泡佳茗”美喻。

    李國民拿出環球茗茶有限公司的“壓箱寶”,展出收藏多年的90年代K100大木箱陳年鐵觀音。

    他說,生產于1994年的K100鐵觀音,是環球茗茶的“鎮店之寶”之一。

    他說,“K100”連串起來解讀成春季特級安溪鐵觀音,就像國際貿易中,常用的“商品編碼”一樣,此款茶一公斤約2200令吉。

    中國國家級茶藝師及中級評茶員高慧補充,這款茶透亮,口感帶有竹香與杏仁味道。

    至于70年代廣雲貢餅,是李國民于1996年在機緣巧合下,從新加坡具80年歷史的源崇美茶莊買到此茶,其為店裡價值最高的老茶。

    市場行銷員黃偉倫本身也喜愛茶道,當天在茶競標活動中沏壺好茶,讓茶友品嚐。

    李國民:茶文化將漸興盛 

    經營環球茗茶有限公司已有28年的李國民認為,隨著中國迅速發展,相信中國文化在未來能影響全世界,茶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

    他舉例,中國主席習近平在接待各國首腦時,都以茶相待,因此認為茶文化在全馬,將越漸興盛。

    他說,現今在新山的茶文化雖稍有改善,喝茶文化也漸普及化,但仍不及吉隆坡與北馬,雖然如此,他認為茶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

    李國民(右)將普洱餅茶給競標者吳金燕(左)。

    他說,新山首場茶競標活動還算滿意,還不能算“很好”,因為茶友在茶競標環節裡,參與感不強。

    “反觀在其他國家如中國的茶競標活動上,是沉浸在一片喊標聲中,非當激烈,競標價可提高到上百萬人民幣(約60萬令吉),競標價可翻至四五倍。”

    李國民說,如有市場的需要,將繼續舉辦茶競標活動,推廣茶文化,目前仍在收購茶,除需獨具慧眼,也需要機緣,才能買到好茶。

    “我也只有一次機會,就是在1996年,收購源崇美茶莊的倉庫,若所有茶葉保存至今,市價可翻100倍,茶的收藏價值極高。”

    當天邀請古琴演奏師偉銘(台上者)現場彈奏,讓參與者一邊茗茶,一邊分享茗茶心得,台下坐者右為高慧。

    高慧:含中國文化禮儀 

    茶藝師高慧說,茶文化除了在吉隆坡與檳城較活躍外,往南至新加坡這裡,幾乎是“空白一片”。

    她說,茶道包含了茶藝、茶禮與茶技,茶藝即泡茶的一種方式、茶禮包含傳統中國文化禮儀,像是請客人到家請喝茶的招待方式,以及茶技是泡茶的技術。

    “這些是如何將茶泡得最好的方法,綜合起來,即為茶道。”

    她說,對于泡茶而言,泡茶的人非主角,茶本身才是主角,它(茶)通過人與泡茶的手法,將茶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

    她說,其實喝茶可以很隨意,沒有多講究,但有時在生活中,需要儀式感,如結婚需要婚禮儀式。

    “當人有了儀式感,就會有恭敬的心。”

    她認為,人們生活緊湊,不如嘗試放下心情,泡壺茶享用,哪怕是5分鐘,也很放鬆。

    莊秋英

    參與競標收穫良多
    莊秋英(57歲,金福集團董事經理)
    新山已有推廣喝茶文化的風氣,例如品茶活動也是其中一個,我身旁便有許多志同道合的茶友。
    喝茶是一種心境,可以將心靜下來,一有機會就與家人與朋友參與品茶活動。
    雖然我沒有參與競標環節,但收獲良多,也對茶與茶道產生更濃厚的興趣,或許將來有機會學習茶道。

    蔡常健(左)從李國民(右)手中,接過以2600令吉所標下的70年代廣雲貢餅。

    找機會與茶友分享
    蔡常健(41歲,從事建築業)
    幾年前開始研究茶藝,結認識了一班喜歡喝茶的茶友,對于喝茶心得,也有另一層的認識。
    人們從小到大都有喝過茶,但對于茶的認知,只是蜻蜓點水,所以我想追求另一個層次,接觸茶藝。
    花了2600令吉標下一個70年代廣雲貢餅,十分值得,但並不會收藏,而是找機會與茶友分享。

    李國民(左起)將90年代中期的方圓牌一廠環帶提梁壺給競標者謝澤浩。

    吁與商家多合作
    謝澤浩(馬來西亞富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富力地產有機會聯辦這場別開生面的茶競標活動,非常有意義,因為可以提供一個平台,聚集一班愛喝茶的茶友,研究茶藝之餘,也可以在本地新山,推廣茶文化。
    每個人喝茶都有不同的感受,在參與這場活動除了受益良多,也以880令吉標下一個方圓牌一廠環帶提梁壺。
    我鼓勵茶商與商家們多合作,共同聯辦推廣茶藝的活動,讓茶文化在本地普及化。

    黃素芳

    標下關典藏品物有所值
    黃素芳(51歲,棕油業者)
    我是茶友,以1200令吉標到下關典藏品,覺得物有所值。
    會好好地收藏這套茶,也會和朋友一起分享。

    李國民(右起)將大益馬中和韻茶品給競標者覃雯琦;由友人許美虹(左)陪同。

    “馬中”收藏茶有意義
    覃雯琪(25歲,中國地產分析師)
    以1600令吉標到大益馬中和韻這款收藏茶,因為覺得“馬中”這個字眼是紀念馬來西亞和中國的建交關係,非常有意義以及這是有紀念性的茶品。
    我覺得這個茶品未來是有價值的,所以會好好地收藏在茶櫥窗裡。

     

     

    ⬇⬇ 相關新聞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柔佛人头条】120年前成立.穿华族服装 马来舞龙队绝无仅有

    摄于90年代的这张历史照片,显示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一直肩负使命,传承舞青狮、北狮及舞龙3种传统技艺。

    报导:沈俊荣
    《零秘密》青狮龙艺不失传(上篇)

    (峇株巴辖1日讯)峇株巴辖早在120年前曾经出现一支由巫裔青年组成的马来舞龙队,直到1955年解散,并在相隔33年后的1988年龙年,才由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组成舞龙队重新复兴。

    这支马来舞龙队由峇株巴辖开埠功臣拿督文达拉鲁哇(1841年─1915年)成立,并在1899年配合柔佛苏丹华诞举行的文化艺术节中首次亮相演出。

    当时,各族轮流在会上呈献文艺表演,包括由巫裔呈献Ghazal音乐、久贾舞(Joget)、玛蓉舞剧(Mak Yong)及Barongan民间舞,华裔则呈献传统戏剧,但全场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班巫裔年轻人呈献的舞龙表演。

    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如今由一班生力军传承舞龙技艺。

    自那一年开始,马来舞龙队表演成了柔佛苏丹华诞庆典不可少的演出,同时在巫裔同胞婚宴及政府部门庆典上,也可看到马来舞龙队成员的身影。

    当时的马来舞龙队,以华族乐器结合热巴那大鼓(Rebana)及马来手鼓(Kompang)伴乐,舞龙队成员穿着具有华族色彩的服装,在锣鼓声中沿街游行。

    据称,当时有一名叫Pak Gembor的长者擅长制作手工细腻的龙头,而舞龙队队长东姑莫哈末诺更是备受敬重的宗教领袖。

    不过,这支充满传奇色彩的马来舞龙队,1955年9月19日配合柔苏丹华诞,在峇株巴辖依斯迈路的YMA青年俱乐部(Young Men’s Association)会所前呈献最后一次演出后就解散,成为历史。

    一直到1988年3月2日,正值龙年元宵节,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刚成立的舞龙队在林氏宗祠天后宫进行首次公开​​演出,舞龙队才再次在峇株巴辖重现。

    林伫政展示印制龙背图案的“印花板”。
    改良后的龙头,更鲜艳夺目,也更轻盈。

    新国师兄弟鼓励
    荧光龙重现峇株

    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第一条出队表演的荧光龙,由师兄弟联手制作,并在1988年龙年那一年首次演出,自此该社成为峇株巴辖舞龙活动的重要推手及先锋。

    1986年,新加坡中华五祖门同盟师兄弟到访当时的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前身),鼓励峇株巴辖师兄弟将风靡一时的舞龙活动重新在峇市复兴。

    新加坡师兄弟当时更不辞辛劳,几乎每周末穿越长堤到来指导。在筹备舞龙队过程中,该社更动员逾30名队员积极参与练习。

    该社舞龙队除了在1988年3月2日首次公开演出,同年7月29日也受邀在第五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首次在峇株巴辖举行的龙狮大汇演进行夜光龙表演。

    郭念祖:筹备到成立 花费逾2万5

    该社助教郭念祖说,从舞龙队的筹备到成立,经过两年磨练考验,其中花费不少过2万5000令吉。

    他说,费用全由师兄弟义务应聘舞青狮、北狮积攒而来,当时应聘酬金每场不超过600令吉。

    “在道具方面,从练习的龙到第一条出队的荧光龙,在新加坡五祖同门师兄弟指导下,全由峇株巴辖师兄弟打造。当时我们一边要练习筹备舞龙队,一边还要制作荧光龙。”

    他依稀记得,当时制作的龙身长不少过100尺,龙头高约6尺6寸,长约4尺、直径2尺,重量不少过7.5公斤。龙节高约6尺,长1尺6寸,直径1尺6寸,重量不少过3公斤。

    “撑龙杆全是锄头柄,龙身骨架由不少过0.75寸的圆藤捆绑而成,骨架全由当时峇市永安街‘协利藤店’已故郑开胜师兄制作。”

    林伫政亲手制作的龙珠,造型新颖现代化。
    制作一条舞龙约需一个月完成。

    制作舞龙接班人
    林伫政 手艺学了19年

    作为峇株巴辖最早成立舞龙队的华团,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过去31年来坚持不懈推动舞龙活动,同时找到接班人传承制作舞龙手艺。

    全心投入舞龙制作的正是该社武术主任林伫政,他从2001年开始摸索学习,直到今年3月起全职成为舞龙制作师傅,19年来已亲手制作至少20条舞龙。

    林伫政告诉《中国报》,平均每条舞龙的使用寿命是一年左右。

    他说,2001年,他跟师兄张格通一起研究如何制作舞龙,那条舞龙就是他生平制作的第一条舞龙。

    “后来在偶然机会,我看到新山一位制龙师傅制作的龙头很特别、很立体,让我重获灵感,决定重新投入制作舞龙行列。”

    林伫政改良后的舞龙,长度从100尺缩短至70尺,龙身直径也从18吋改为13吋,撑龙杆以前用锄头柄,现在则改用较轻巧的铝管。

    改良后的龙头,更鲜艳夺目,也更轻盈。
    龙背一般用白布(光面布)或装饰布车缝而成,制作龙背约需10天时间。

    藤编改用P​​VC线 龙头更轻盈

    传统龙头是用藤编织成骨架,现在则改用更耐用的PVC线,让龙头变得更轻盈。

    林伫政说,早期制作龙头,90%材料是藤,10%是藤心(去皮的藤),但由于藤易折断,因此现在多改用PVC线,结合水管、木材及竹片,让龙头骨架更易塑形,也更耐用。

    “制作龙头、龙尾及龙珠的骨架约需5天,过后再用浆糊及白胶在骨架上糊上一层宣纸(熟宣)、一层纱布再加一层宣纸,约需4天完成。”

    他说,龙背的布一般用白布(光面布)或装饰布,布上面要用印花板涂广告漆印上龙鳞图案,背鳍则用海棉与布车缝而成,一般制作龙背需要10天左右,而完成一条舞龙前后约需一个月。

    林伫政成为舞龙制作师傅之前,曾当过家具工友、拉电工友及熟食小贩,如今全职投入舞龙制作行列,而他迄今也接获不少订单。

    龙头现今改用PVC线编织(左),骨架完成后再糊上宣纸及纱布(右)。

    拜师学华文华乐
    开埠功臣 成立舞龙队

    峇株巴辖开埠功臣拿督文达拉鲁哇曾向一名华裔老师学习华文及华乐,并曾在1885年随团到中国访问,1899年在峇株巴辖成立马来舞龙队,促进华巫文化交流。

    根据马大毕业生MA巴瓦兹70年代撰写的一篇文章记载,拿督文达拉鲁哇曾出任天猛公依布拉欣的秘书,过后被委为柔州总警长,当时不少华人种植黑胡椒及甘蜜,却为了园地问题起争执。

    拿督文达拉鲁哇为了更易于与华人沟通,了解华人面对的问题,曾向一名叫蔡亚新(译音)的老师学习华语、书法及华人文化习俗,同时也掌握一些华族乐器的演奏方法。

    也因为拿督文达拉鲁哇了解华人语言及文化,因此曾在1885年被委为“随从部长”到中国访问,1893年他被派来峇株巴辖负责开埠工作,据说1905年为帆加兰市中华商会主持开幕时,他更以流利华语致词。

    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新成立的舞龙队,1988年首次在林氏宗祠天后宫前表演,也让舞龙活动重新在峇株巴辖复兴。
    充满传奇色彩的马来舞龙队,1955年9月最后一次在峇株巴辖依斯迈路表演,过后宣告解散。
    在峇株巴辖活跃近60年的马来舞龙队,在解散后未留下任何龙头及器具,只剩下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右下图是1937年在舞龙比赛荣获冠军的龙头。

    M.A.巴瓦兹:马来舞龙队 值得探究

    M.A.巴瓦兹说,峇株巴辖在1899年开始出现马来舞龙队,并维持活动近60年直到1955年才解散,这是值得探究的现象。

    他说,因为这支舞龙队完全由巫裔组成,而且在巫裔婚礼及政府庆典上表演,显示当时的马来社群毫无保留接纳属于华人的舞龙文化。

    这支全马独一无二的马来舞龙队,虽在1955年最后一次表演后突然解散,连龙头及表演器具也未保存下来,但这段历史为峇株巴辖华巫文化交流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

    ↓↓相关新闻↓↓

    ↓↓最近新闻↓↓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