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錯面膜恐無臉見人 面膜不宜過度使用
不管是女性還是男性,敷面膜已是許多現代人少不了的護膚步驟之一。從即用即丟的片裝面膜,到水洗式面膜,甚至是搽上可以直接就寢的睡眠面膜,種類與使用方法林林總總。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然而,面膜對護膚的效益有多大,哪些人不適合使用或使用時應特別注意哪些事項?讓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皮膚專科醫生陳愛霖與Ardmore Aesthetic診所醫務總監與美容醫生林邦彥來揭開有關敷面膜的謎團。
根據皮膚狀況決定使用次數
新加坡皮膚專科醫生陳愛霖說:“面膜不一定要成為日常護膚的必需步驟。如果本身皮膚還年輕、健康,那就未必要敷面膜。不過,現在敷面膜似乎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做法,許多人把敷面膜當作放鬆解壓的方法。”
陳醫生說,一般建議每周可使用一次面膜,但有些保濕面膜可以每隔幾天就用一次,幫助保濕,同時滋養肌膚。
不過她提醒,過度使用保濕面膜也許會引起粉刺或毛囊炎。此外,每個人的皮膚類型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面膜十分重要,因為濫用面膜可能造成皮膚過敏,如發紅、發癢等問題出現。
Ardmore Aesthetic診所醫務總監與美容醫生林邦彥則認為面膜可以融入日常護膚程序中,除了幫助迅速提升肌膚狀況,長期來說,也對改善整體膚色有幫助。
她指出,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可以一周使用兩到三次。
她也說,選擇的面膜種類可根據個別效用,如一般片裝面膜有提亮肌膚等效果,而泥狀面膜普遍用於潔淨肌膚,通常適合肌膚毛孔堵塞的狀況。要注意的是,面膜只是護膚的其中一個步驟,健康好膚質還有賴於使用適合的柔性潔面霜、精華素、滋潤霜和防曬霜等多方面的護膚。
面膜不一定人人都適合
陳醫生說:“不是所有含天然成分的面膜都可安全使用。有些人可能對精油、薄荷等天然成分產生過敏症狀。因此,那些宣稱’天然’或’有機’的面膜種類未必就對自己有益。
若不確定,建議事先諮詢皮膚科醫生,了解自己適合哪些護膚品包括面膜才使用。”
針對喜歡DIY自製面膜的人,林邦彥醫生建議事先做肌膚測試,如可在下巴底下的一小區肌膚塗上面膜,等待約10至15分鐘看是否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她也提醒:“使用天然食品做面膜的壞處是這些材料容易變質,也要特別小心,因為有些食材可能導致肌膚染色,而像是使用生蛋白也有輕微的致病風險,如感染沙門氏菌(Salmonella) 。”
陳醫生警告,皮膚發炎或有皮膚感染問題者不宜使用面膜,當發生以下肌膚問題時尤其切忌繼續使用:
·刺激性接觸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如果使用的面膜種類不適合,可能導致肌膚發紅或出現瘙癢症狀。
·痤瘡粉刺:使用受污染的面膜或過期面膜可觸發痤瘡型紅疹或毛囊炎。容易長痘痘的人應避免過度使用含有椰子油、礦物油、矽樹脂等可導致粉刺的成分。
·過敏症:使用含藥成分的面膜如阿司匹林(aspirin)面膜可誘發蕁麻疹或過敏狀態,而容易受感染的群體如孕婦應避而遠之。
選擇面膜應根據功效
陳醫生說:“人們選擇面膜時,應該考慮自己想要達到的護膚效果,如改善肌膚保濕程度,去除多餘肌膚油脂分泌,或是短期內幫助縮小毛孔等。”
她透露,許多面膜都含有丁二醇(butylene glycol)作為一種傳遞溶劑來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面膜中的活性成分往往只有一小部分會被肌膚吸收。
兩位醫生皆認為,人們可根據這些面膜的功效種類來留意當中是否含有常見的活性成分。
·保濕面膜:含有肽(peptides)、透明質酸鹽(hyaluronate)等成分,有助於滋潤皮膚,甚至是改善膚色不均的情況,而維生素B5、鱷梨、荷荷芭油等成分在補水的同時也能幫助修復肌膚。
·抗老與亮膚面膜:含有抗氧化成分,如維生素A、C與E,可助防護皮膚過早老化,對抗自由基損傷和污染等問題,或含有甘草根(licorice root)等草本萃取以及麴酸(kojic acid)等。
·祛痘面膜:含有化學去角質成分如乙醇酸(glycolic acid),乳酸(lactic acid)可幫助去除皮脂,也輕柔去角質,有助清除皮膚毛孔堵塞和提亮肌膚。
·毛孔潔淨面膜:高嶺土(kaolin clay)、膨潤土(bentonite)、炭、葡萄柚籽提取物等成分,對清除毛孔堵塞有幫助。
·舒緩面膜:要鎮靜肌膚,舒緩肌膚泛紅,像蘆薈、金盞花、玫瑰果、尿囊素(allantoin)等成分都有所幫助。
新聞: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