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館漸凋零.興趣沒放棄 攝影師80歲還在拍
報導:吳燕萍
攝影:李再輝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80歲攝影師熱愛攝影,經營相館超過半個世紀,以相機為顧客記錄生活大小事,從黑白照走到彩色照,再走到數碼時代。
隨著數碼相機流行,現在已很少人再到相館拍照或洗照片,昔日相館林立的繁華街景不再,許多老一輩的攝影師也紛紛放下手中的相機,享受晚年生活。
惟獨新山有一名80歲攝影師陳首都,至今雖將相館生意交給兒子打理,但他閒暇時,還是會應學校邀約,拿起相機到學校,為學生拍攝畢業照,繼續以照片記錄著新山這個老城區的大小事。
陳首都一生都在為新山的攝影界奉獻,他接受《中國報》訪問時,緬懷昔日新山相館處處的輝煌時代。除了感觸自己未保存當年許多值得紀念的照片和攝影工具外,他也感慨如今的相館已大不如從前。
陳首都于60年代在新山開設相館,而當時新山區的相館不超過十家,他就是其中一間相館的東主,而當年拍攝婚紗、證件照和沙龍照等,都在相館進行。
他經歷過的黑白照年代,在當年照片都必須在暗房沖洗,還要用藥水,而濃烈的藥水氣味,直叫人難受。
他說,在黑白照之后,就開始有人工“上色”的技巧,讓黑白照有了顏色,他也開始學習這樣的技巧,甚至也幫其已故父親的相片上色,讓自己對父親可以更加記憶猶新。
他說,當年即便不是上色的黑白照,一般的黑白個人特寫照,洗照片后,師傅還要為照片進行修飾,即以顏料點光滑照片人物臉上的瑕疵,所以當年黑白人物個人照的主角,臉都很光滑。
一間沖印機 可買2店鋪
70年代彩色照片興起,新山大部分相館業者都沒有彩色沖印設備,所以都必須將照相底片交給新加坡的彩色中心沖印。
陳首都說,他在新山明里南街經營的龍鳳禮服攝影社,當年並非第一家引進彩色沖印機器的相館。他記得第一家有彩色沖印機器的相館為昭華彩色影業有限公司。
他之后耗資18萬令吉購買沖洗照片的機器,以當年這個價格,可以購買兩間在市區的雙層樓店鋪。
“當年我還被親戚和朋友嘲笑,但我不后悔這樣的決定,因我清楚知道,只有提升器材,才能讓自己的相館走的更遠。”
事實證明,陳首都經營的龍鳳禮服攝影社從60年代末創立至今,仍然屹立不倒,也廣為新山人所知。
雖然該店目前不在新山市區,已搬到振林山運作,但它還是跟許多新山人有著聯繫。
全盛時期開4家相館
從60年代開設相館至今,陳首都全盛時期,曾開設4家相館。
陳首都的第一家相館,于1964年設在江加埔萊,當時相館設施簡陋,他還將屋頂開天窗,讓自然光照入相館,為顧客拍照,當時生意也不佳。
60年代共產黨興起時,他擔心被捉去當共產黨員,便關掉相館,搬到新山市區生活,並到一家名為光亞的相館工作,學習拍照一兩年后,到新山兆楠街白雪影室上班和當學徒。
一兩年后,因該業者要出頂相館,他頂下經營,而60年代剛好遇上政府下令國人更新身分證,令他生意大好。
“當時,我也在新山明里南街59號門牌商店樓上買下單位,設立龍鳳禮服攝影社。”
千禧年他將龍鳳禮服攝影社搬遷到同一條街的57號門牌底樓運作;而90年代,他還在新山大馬花園和彩虹花園開設兩家名為龍鳳的相館,最后因人力等問題,而僅保留明里南街的相館。
“約3年前,因明里南街交通和經常發生水災等問題,所以我遷到振林山運作至今。”
最懷念60年代為新人拍照
超過半世紀經營相館,陳首都最懷念的拍照年代是60年代末,他在明里南街59號店屋樓上開設龍鳳禮服攝影社,為結婚新人拍婚紗照的年代。
他說,當年相館流行幫新人拍婚紗照,大概每對新人可拍20個姿勢,但他們只會選10個漂亮姿勢的照片給新人,每個姿勢會沖洗半打照片,價格大概200多令吉。
“當年新人是沒有選照片的權利,不像現在都是新人自己挑選婚紗照。”
他記得,當年一組新人只有一套禮服,拍照時間大約是一小時,每逢週末相館會擠滿人,大家都會排隊拍證件照或婚紗照,而他的相館還有出租新娘車服務。
“當年相館非常熱鬧,公共假期和週末人潮洶湧,尤其新年前或結婚季,家庭照和婚紗照顧客湧入,我幾乎都工作24小時。”
為媒體拍昭 有幸見已故蘇丹
陳首都因擁有相機,所以七八十年代許多地方重大新聞,媒體人都會請陳首都幫忙,前往拍照供報館刊登。
陳首都坦言,因這樣的機會,讓他可以前往柔佛王宮等地方,甚至有幸為柔佛已故蘇丹依斯干達拍照,偶爾也能出席一些活動,為馬新一代的明星等拍照。
不過,在眾多的新聞照中,最讓他震撼的是哥打丁宜第一次大水災,當年大水災嚴重程度驚人,他乘船趕到時,許多屋頂都被洪水淹沒,此景依舊在他的記憶中。
“柔佛古廟山門被拆時,我也有前往拍照,并記錄下當時珍貴的時刻。”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