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 立蛋樂 只要手夠定 隨時可立蛋
在春分豎蛋,有俗諺稱:“春分到,蛋兒俏。”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立蛋在中國少數民族作為收驚使用。
滿族在收驚時於鏡面上立雞蛋,稱為“律一律”,邊立邊說:“衝著誰了,快讓孩子平平安安的,我給你燒紙。”
瑤族有立一顆雞蛋在一碗米上,對生病或夜間常哭鬧的嬰兒說請魂歸來,蛋若倒下,又豎蛋叫魂,如此3次後,將蛋用火炭燒熟,讓嬰兒吃一點。
壯族將雞蛋立放有米的手掌心上,把門打開,唸: “牛胎落、馬胎落、豬胎落、人胎落、某某(被叫魂者名字)。”在手心中的蛋連倒3次後即停止,再將立雞蛋的米裝在碗內,放於被叫人的床下,一般是連續叫3晚就好。
克木族改用鴨蛋為病患招魂,如果能立起即表找回魂魄,再把糯米與鴨蛋殼放在病患頭髮以拴住靈魂。
壯族有麼公在替死者招魂、超度時會表演一種戲法,能將雞蛋豎立在瓷碗邊沿或筷子上。
立蛋也作為問事用。
薩滿在板子上邊立蛋邊問事,直到蛋立住便是神靈給的答案。瑤族用以占病,在布努語稱為“巴結”,問卜者拿一顆新鮮雞蛋給巫醫,後者將蛋置於一碗米飯上端,口中呼叫各種鬼名各三遍,如念到某鬼時雞蛋可立起,便表示病人被此鬼捉弄,問卜者即備祭物祭祀此鬼。
彝族用雞蛋立於酒瓶上,並念著過去非正常死亡的人名,直到蛋立為止,即代表找到作祟的死者。
傣族在每年祭拜山神的緊刁巴拉節,成年男子會輪流將長者給的雞蛋設法豎立,每人試作3次,成功者為當年廟主,如無人成功,則由上屆廟主之子繼任。
隨時可立蛋
抗戰期間的1945年,一位記者魏景蒙在重慶發表一篇特稿,宣稱在立春之所可以立蛋,是因這日因太陽引力與地球引力的兩力互拉可使蛋立起來,並用照片為證,美國各大報紛紛刊登,覺得戰局低沉但中國人士氣旺盛,竟有閑情做立春,在立春立蛋的遊戲也因此從中國流傳到歐美,也有了在晝夜平分點時,蛋較易立起的都市傳說;歐美科學家亦有批評為偽科學。
1947年,中谷宇吉郎發表專文,解釋立蛋的原理是因為雞蛋殼在細鉛筆芯的截面積內,就有3個以上平均零點二公釐高度的粗糙突起點,可作豎立的三個支撐點,技巧在於找到鈍端的平衡處。
另據資料顯示,由於立春這一天的太陽直射在赤道上,地球的引力會發生變化,雞蛋所受到的重力會隨著引力的變化而改變,因此雞蛋會更容易站立起來。
不過,也有資料說“立蛋”與立春沒有直接關係,因為端午節中午時也能把雞蛋立起來。
根據資料顯示,雞蛋是可以豎立的,但絕不是因為立春或任何天文上的關係。
每年立春(2月4至5日),地球在太陽系內的位置沒有甚麼特別,就算是在春秋分、夏冬至、地球過近、遠地點之類的日子,太陽對地球的引力也不會忽然變得能令雞蛋可以豎起來。
每年立春的農曆日期也不一樣,由此可知,月球的潮汐力也不是雞蛋可以豎立的原因。
科學記載指出,蛋殼其實是凹凸不平的,只要能令雞蛋剛好承托在這些凹紋之上,便能豎起雞蛋了。
雖然在科學角度上,能夠將雞蛋豎立是付合邏輯,但無可否認的,這項豎立雞蛋遊戲確實為市民帶來無限樂趣。
台灣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教授周志輝博士指出,真正使雞蛋站立應該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雞蛋豎立時,蛋黃往下沉,使蛋的重心降低,有利於雞蛋的豎立,因此,有人建議最好要選擇生下後4至5天的雞蛋,藉著蛋繫帶(Chalaza)比較鬆弛,方便蛋黃下沉。
另一原因是由於蛋殼本身的表面並不光滑和凹凸不平,且有很多顆粒,只要小心扶正和豎立雞蛋,找到3個突出點來達到平衡,就有機會讓蛋豎立起來。
換句話說,只要有一手“好蛋”,加上手夠定,隨時可立蛋!
資料來源:維基、互聯網
⬇⬇同场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