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害他們成為無國籍孩子 黃爸爸愧對2女兒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最热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零秘密】害他們成為無國籍孩子 黃爸爸愧對2女兒

    【零秘密】第一篇:無國籍孩子的求學路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無國籍”(Statelessness)意思為一個人不屬任何國家的國民,即便他生長在一個國家,但只要政府不承認他的地位,便無法獲得應有國民援助與福利,甚至連外交保護也無法享有。

    他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但卻不屬於任何國家,他們沒有國家的身分證,孤獨生存在一個角落,接受著差別待遇,對未來茫然,更不對將來抱有期望,只希望可一天三餐無憂活著。

    無國籍問題世界各角落皆有案例,我國的無國籍人士問題,多數與大馬男子與外籍女子先有后婚造成,因未註冊導致年幼孩子報生紙被列為非公民,演變成無國籍孩童。

    黃祖儿(左)與黃祖恩(右起)都是黃新昌的心肝寶貝,只要兩名女兒將來可安穩在我國生活,無論多辛苦,黃新昌都會努力為女兒爭取大馬國籍。

    報導:吳燕萍

    (新山23日訊)以為孩子12歲就可自動成為大馬公民,53歲單親爸爸黃新昌從未想過,與未註冊印尼籍前妻生下女兒,竟然會令女兒成為無國籍人士,害了女兒的一生。

    現年10歲的黃祖儿與13歲的黃祖恩就是黃新昌與印尼籍前妻的愛情結晶,2名姐妹花雖擁有本地醫院發出的報生紙,但在國籍欄目中,她們卻被列為非公民。

    因非公民的身分,令姐妹花自小就無法享有公民該有的福利,她們一出世就注定與其他鄰居孩子不同。

    即便她們的父親六七年來,不曾鬆懈到處向相關單位為女兒申請公民權,但2名姐妹花至今還是生活在我國邊緣線上的無國籍人士。

    黃新昌:女兒都很乖巧勤奮。

    黃新昌接受《中國報》訪問時坦承,由於受教育有限,對於公民權知識也不多,一直都以為與印尼籍妻子註冊非重要環節,所以只和前妻行華人拜祖先儀式就一起生活。

    他說,自己于2004年與印尼籍妻子拜祖先結婚后,曾想過到婚姻註冊局註冊,但因妻子無法出示單身證明,所以沒法和妻子完成婚姻註冊手續。

    “大女兒祖恩是我和妻子拜祖先結婚的同年出世,由於孩子出生時,醫院有發出報生紙,我當時只注意父母欄目是否有我和前妻名字,就沒注意到國籍欄目。”

    他坦承,在發現孩子欄目填寫非公民時,雖有驚訝,但因朋友告知女兒12歲后,會自動成為大馬公民,導致他也不以為意,緊接2007年小女兒跟著出世,他都依然未與前妻註冊。

    “我是直到祖恩上國民型華小時,校方才告知祖恩非公民,無法正常入學,才意識到女兒非公民造成的嚴重性,但為時已晚。”

    黃祖恩:希望當作家或歌星。

    黃祖恩冀賺很多錢照顧家人

    “我想當作家,不然唱歌當歌星也可以。”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志願,希望自己成人後可以當明星、醫生或律師,賺很多錢照顧家人。

    當作家或歌手,就是黃祖恩的志願,為了可以擁有公民權,長大後在大馬工作,黃祖恩多年來都努力配合父親,到登記局、移民局和教育局申請公民權和入學許可信等。

    黃祖恩坦承,自己一年級因無國籍的身分,造成無法和其他幼兒園小朋友一起進入學校求學,看到別人上學,她只能在家乖乖的等。

    “不過,當時父親擔心我之後跟不上學校進度,所以在沒到學校期間,父親也送我到私立補習中心,學習一年級課程內容。”

    在一年的努力爭取下,黃祖恩二年級成功進入士年納華小就讀。

    黃祖恩小時後長得可愛,惹人疼。

    考佳績冀獲認可國籍

    黃祖恩自小就努力讀書,小六檢定考試還考獲5A佳績,詢及為何那麼努力,她毫不掩飾坦承,努力考好成績,只希望政府會有需要她的一天,給她大馬國籍的身分認可。

    在現今人人都補習的讀書風氣下,黃祖恩卻靠自習鞭策自己,讓自己在去年的小六檢定考試中,獲得亮眼成績,她在8項報考科目中,就有5科考獲A,剩餘3科也取得B的佳績。

    黃新昌看見女兒那麼懂事,自然也倍感窩心,雖然前妻已離家,未在孩子身邊照顧,但孩子們還是很爭氣和懂事,不僅懂得自我照顧,也會打理家務,讓他在外地工作少點掛心。

    黃祖兒從小體弱,最讓父親擔心。

    黃祖儿體弱常醫院報到

    黃祖儿是黃新昌的小女兒,目前仍在小學就讀,由於從小身體健康欠佳,所以常到醫院“報到”,因非公民身分,也讓

    黃新昌更迫切逼自己努力工作,以應付女兒的醫藥、求學和生活費。

    黃新昌坦承,印尼籍前妻在小女兒出世不久後,便藉故回家鄉,就再無回家,小女兒自小就缺乏母親照顧。

    他說,女兒從小身體較弱,5歲那年還長粉瘤,須入院動手術,由於非公民,所以醫藥費也不便宜,但在新山中央醫院治療,始終比私人醫院划算。

    目前,黃祖儿和黃祖恩都非大馬公民,所以在政府學校求學,2人每年都必須繳付小學120令吉和中學240令吉的求學費,並且他們也不能向政府借課本求學。

    同時,待黃祖兒升上中學時,黃新昌也必須重新為女兒到教育部申請入讀政府中學的手續。

    因無國籍的身分,令黃祖恩和妹妹祖儿到政府學校求學,都面對一些困難,所幸在父親努力堅持下,姐妹倆目前可如常求學。

    黃新昌祈願她們與大馬孩子一樣

    黃新昌對於2名女兒,心中絕對是滿滿愧疚感,受訪過程中,黃新昌還數度眼光泛淚,更坦承害怕女兒求學期結束後,仍無法成為大馬公民,生活無法安穩的過。

    為賺更多錢養活2名女兒,黃新昌從古來士年納住家遠赴吉蘭丹擔任工地管工,工作非常辛苦,不僅一周上班7天,每天也幾乎工作逾10個小時。

    黃新昌為接受本報專訪,前一天特地于收工后,凌晨從吉蘭丹開車約9小時返回士年納住家,並且接受兩三小時訪問后,又驅車返回吉蘭丹準備上班,幾乎都沒休息。

    問到黃新昌這生人最大心願是什麼時,他坦承,最大心願就是看到女兒都成為大馬公民,在大馬工作生活和嫁人。

    黃新昌坦承,隨著女兒們的年紀日益長大,他每次在外都擔心孩子無國籍和沒有身分證的情況,萬一被警方臨檢,會否遭受刁難。

    他也擔心女兒長大后,會否因身分與他人不同,自暴自棄,走向歧途,所以希望盡快為女兒取得公民權,讓女兒跟一般大馬孩子過一樣的生活。

    求助朝野政黨未獲佳音

    公民權申請之路不易,黃新昌強調,為了孩子再辛苦都要努力,一日不成功,都不能放棄。

    黃新昌為女兒們申請公民權已有六七年的光陰,並且每隔2年申請期后,獲得當局的回函都是拒絕,雖然還未成功讓女兒成為真正的大馬人,但他還是會繼續努力,為女兒爭取公民身分。

    此外,黃新昌坦承,在申請的過程中,也曾感覺似人球,被相關單位推來推去,也有官員坦告,女兒要獲得公民權非易事,但他相信終有成功的一天。

    黃新昌指出,他除了到相關單位填寫申請表格,他也到朝野政黨尋求援助,惟至今仍無好消息傳來。

     

    ⬇⬇ 相關新聞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柔佛人头条】120年前成立.穿华族服装 马来舞龙队绝无仅有

    摄于90年代的这张历史照片,显示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一直肩负使命,传承舞青狮、北狮及舞龙3种传统技艺。

    报导:沈俊荣
    《零秘密》青狮龙艺不失传(上篇)

    (峇株巴辖1日讯)峇株巴辖早在120年前曾经出现一支由巫裔青年组成的马来舞龙队,直到1955年解散,并在相隔33年后的1988年龙年,才由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组成舞龙队重新复兴。

    这支马来舞龙队由峇株巴辖开埠功臣拿督文达拉鲁哇(1841年─1915年)成立,并在1899年配合柔佛苏丹华诞举行的文化艺术节中首次亮相演出。

    当时,各族轮流在会上呈献文艺表演,包括由巫裔呈献Ghazal音乐、久贾舞(Joget)、玛蓉舞剧(Mak Yong)及Barongan民间舞,华裔则呈献传统戏剧,但全场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班巫裔年轻人呈献的舞龙表演。

    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如今由一班生力军传承舞龙技艺。

    自那一年开始,马来舞龙队表演成了柔佛苏丹华诞庆典不可少的演出,同时在巫裔同胞婚宴及政府部门庆典上,也可看到马来舞龙队成员的身影。

    当时的马来舞龙队,以华族乐器结合热巴那大鼓(Rebana)及马来手鼓(Kompang)伴乐,舞龙队成员穿着具有华族色彩的服装,在锣鼓声中沿街游行。

    据称,当时有一名叫Pak Gembor的长者擅长制作手工细腻的龙头,而舞龙队队长东姑莫哈末诺更是备受敬重的宗教领袖。

    不过,这支充满传奇色彩的马来舞龙队,1955年9月19日配合柔苏丹华诞,在峇株巴辖依斯迈路的YMA青年俱乐部(Young Men’s Association)会所前呈献最后一次演出后就解散,成为历史。

    一直到1988年3月2日,正值龙年元宵节,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刚成立的舞龙队在林氏宗祠天后宫进行首次公开​​演出,舞龙队才再次在峇株巴辖重现。

    林伫政展示印制龙背图案的“印花板”。
    改良后的龙头,更鲜艳夺目,也更轻盈。

    新国师兄弟鼓励
    荧光龙重现峇株

    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第一条出队表演的荧光龙,由师兄弟联手制作,并在1988年龙年那一年首次演出,自此该社成为峇株巴辖舞龙活动的重要推手及先锋。

    1986年,新加坡中华五祖门同盟师兄弟到访当时的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前身),鼓励峇株巴辖师兄弟将风靡一时的舞龙活动重新在峇市复兴。

    新加坡师兄弟当时更不辞辛劳,几乎每周末穿越长堤到来指导。在筹备舞龙队过程中,该社更动员逾30名队员积极参与练习。

    该社舞龙队除了在1988年3月2日首次公开演出,同年7月29日也受邀在第五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首次在峇株巴辖举行的龙狮大汇演进行夜光龙表演。

    郭念祖:筹备到成立 花费逾2万5

    该社助教郭念祖说,从舞龙队的筹备到成立,经过两年磨练考验,其中花费不少过2万5000令吉。

    他说,费用全由师兄弟义务应聘舞青狮、北狮积攒而来,当时应聘酬金每场不超过600令吉。

    “在道具方面,从练习的龙到第一条出队的荧光龙,在新加坡五祖同门师兄弟指导下,全由峇株巴辖师兄弟打造。当时我们一边要练习筹备舞龙队,一边还要制作荧光龙。”

    他依稀记得,当时制作的龙身长不少过100尺,龙头高约6尺6寸,长约4尺、直径2尺,重量不少过7.5公斤。龙节高约6尺,长1尺6寸,直径1尺6寸,重量不少过3公斤。

    “撑龙杆全是锄头柄,龙身骨架由不少过0.75寸的圆藤捆绑而成,骨架全由当时峇市永安街‘协利藤店’已故郑开胜师兄制作。”

    林伫政亲手制作的龙珠,造型新颖现代化。
    制作一条舞龙约需一个月完成。

    制作舞龙接班人
    林伫政 手艺学了19年

    作为峇株巴辖最早成立舞龙队的华团,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过去31年来坚持不懈推动舞龙活动,同时找到接班人传承制作舞龙手艺。

    全心投入舞龙制作的正是该社武术主任林伫政,他从2001年开始摸索学习,直到今年3月起全职成为舞龙制作师傅,19年来已亲手制作至少20条舞龙。

    林伫政告诉《中国报》,平均每条舞龙的使用寿命是一年左右。

    他说,2001年,他跟师兄张格通一起研究如何制作舞龙,那条舞龙就是他生平制作的第一条舞龙。

    “后来在偶然机会,我看到新山一位制龙师傅制作的龙头很特别、很立体,让我重获灵感,决定重新投入制作舞龙行列。”

    林伫政改良后的舞龙,长度从100尺缩短至70尺,龙身直径也从18吋改为13吋,撑龙杆以前用锄头柄,现在则改用较轻巧的铝管。

    改良后的龙头,更鲜艳夺目,也更轻盈。
    龙背一般用白布(光面布)或装饰布车缝而成,制作龙背约需10天时间。

    藤编改用P​​VC线 龙头更轻盈

    传统龙头是用藤编织成骨架,现在则改用更耐用的PVC线,让龙头变得更轻盈。

    林伫政说,早期制作龙头,90%材料是藤,10%是藤心(去皮的藤),但由于藤易折断,因此现在多改用PVC线,结合水管、木材及竹片,让龙头骨架更易塑形,也更耐用。

    “制作龙头、龙尾及龙珠的骨架约需5天,过后再用浆糊及白胶在骨架上糊上一层宣纸(熟宣)、一层纱布再加一层宣纸,约需4天完成。”

    他说,龙背的布一般用白布(光面布)或装饰布,布上面要用印花板涂广告漆印上龙鳞图案,背鳍则用海棉与布车缝而成,一般制作龙背需要10天左右,而完成一条舞龙前后约需一个月。

    林伫政成为舞龙制作师傅之前,曾当过家具工友、拉电工友及熟食小贩,如今全职投入舞龙制作行列,而他迄今也接获不少订单。

    龙头现今改用PVC线编织(左),骨架完成后再糊上宣纸及纱布(右)。

    拜师学华文华乐
    开埠功臣 成立舞龙队

    峇株巴辖开埠功臣拿督文达拉鲁哇曾向一名华裔老师学习华文及华乐,并曾在1885年随团到中国访问,1899年在峇株巴辖成立马来舞龙队,促进华巫文化交流。

    根据马大毕业生MA巴瓦兹70年代撰写的一篇文章记载,拿督文达拉鲁哇曾出任天猛公依布拉欣的秘书,过后被委为柔州总警长,当时不少华人种植黑胡椒及甘蜜,却为了园地问题起争执。

    拿督文达拉鲁哇为了更易于与华人沟通,了解华人面对的问题,曾向一名叫蔡亚新(译音)的老师学习华语、书法及华人文化习俗,同时也掌握一些华族乐器的演奏方法。

    也因为拿督文达拉鲁哇了解华人语言及文化,因此曾在1885年被委为“随从部长”到中国访问,1893年他被派来峇株巴辖负责开埠工作,据说1905年为帆加兰市中华商会主持开幕时,他更以流利华语致词。

    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新成立的舞龙队,1988年首次在林氏宗祠天后宫前表演,也让舞龙活动重新在峇株巴辖复兴。
    充满传奇色彩的马来舞龙队,1955年9月最后一次在峇株巴辖依斯迈路表演,过后宣告解散。
    在峇株巴辖活跃近60年的马来舞龙队,在解散后未留下任何龙头及器具,只剩下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右下图是1937年在舞龙比赛荣获冠军的龙头。

    M.A.巴瓦兹:马来舞龙队 值得探究

    M.A.巴瓦兹说,峇株巴辖在1899年开始出现马来舞龙队,并维持活动近60年直到1955年才解散,这是值得探究的现象。

    他说,因为这支舞龙队完全由巫裔组成,而且在巫裔婚礼及政府庆典上表演,显示当时的马来社群毫无保留接纳属于华人的舞龙文化。

    这支全马独一无二的马来舞龙队,虽在1955年最后一次表演后突然解散,连龙头及表演器具也未保存下来,但这段历史为峇株巴辖华巫文化交流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

    ↓↓相关新闻↓↓

    ↓↓最近新闻↓↓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