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音國際文化中心暫停創作佛樂 培訓聲樂老師助創辦合唱團
(新山19日訊)為傳承美好音符,天音國際文化中心將在明年暫停創作佛樂,將重心放在培訓聲樂老師,以及協助華小創辦合唱團。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天音國際文化中心創會理事長王筠惠說,該中心將在明年著重在培訓聲樂老師和學生,因此決定暫停創作佛樂一年,直到2019年再繼續創作。
她說,一名聲樂老師的一年津貼大約為1萬令吉,所以該中心將會依照籌款所得,與有意願創辦合唱團的校方洽談。
“中心通過籌款及善心人士贊助,籌募聲樂老師的津貼,再提供聲樂老師到校方指導合唱團,不會讓校方有任何經濟壓力。”
她提到,學生除了可以學到佛樂,也可以學到聲樂基礎及民族曲風,每星期都會有聲樂老師到學校教導一堂課。
另外,她透露,其實目前已有4所寺廟邀請該中心前去教唱佛樂,但該中心實在是有心無力,因為目前不夠聲樂老師,所以部分所籌款項也將會用作培訓更多聲樂老師,把美好音符傳承給下一代。
她也說,目前有一所學校已經答應,讓該中心到學校教導學生聲樂的技巧,若其它華小也有意成立合唱團,可致電致電梁美音012-8981516或郭雅媗016-2753932。
天音國際文化中心藝術總監兼指導老師楊文煌也說,外界許多合唱團都面對青黃不接的情況,該中心的合唱團也同樣需要接班人,因此希望通過籌款晚宴籌募一筆款項,培訓聲樂老師和學生合唱團。
楊文煌:以音樂弘揚佛法
楊文煌說,佛樂是指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指世人創作歌頌佛教的音樂,並在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
他說,佛樂起源于印度吠陀時期,佛陀根據其中記述梨俱吠陀歌詠方法之娑摩吠陀而製定伽陀,伽陀即指偈頌。
他提到,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及“頌佛”作用,形式有聲樂和器樂等多種,不過佛樂通常是莊嚴清淨,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後動容,起歡喜之心及動善意之念。
“通俗易懂且琅琅上口的佛歌,讓人倍感親切和舒適,更可藉由歌曲清淨音聲與和諧意境,為社會帶來祥和與安寧,建造一個快樂的人間淨土。”
他也說,現代佛樂更人間化、生活化、大眾化及普及化,信眾可以透過音樂的傳遞去體會佛法生命的意義,所以用音樂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佛樂創作多元化
楊文煌說,很多人對佛樂的刻板印象,就是慢節奏的曲風,但其實佛樂創作是多元化的。
他說,由于民族及地域各異,佛樂在流傳時吸收不同的民族民間音樂,且歷經了不同時代和科技發展,從而產生不同風格的佛樂。
“除了慢節奏,佛樂可以很輕快,也可以很活潑。”
他提到,現代佛樂自中國民國初年產生變化,因為西方文化及音樂發展開始對東方世界產生影響。
“大量在日本及歐美留學的中國音樂家,在回到祖國後,把西方所學習的音樂技能結合東方音樂色彩文化,創作了大量的新式佛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作佛教國歌“三寶歌”之稱的弘一大師(原名李叔同)。
他也說,當代華語佛樂是經過佛教界許多上人及大師等鼓勵下,大量專業音樂人投入創作,而寫下了不同曲風的佛歌。
張新光:“佛樂”也是中華文化
天音國際文化中心藝術副總監兼指導老師張新光說,很多人聽到“佛樂”,就只想到宗教,但其實也是一種中華文化。
他說,中華文化融入在字體中,所以當人看到文字,就明白當中的意思,佛樂也一樣。
“不要把佛樂當成宗教,而是把它當成一種文化,將文化推廣出去。”
他提到,學生們學習聲樂是很好的,因為合唱也是一種運動,對學生的身心有益處,也是可以陪伴一輩子的東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