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名留華校意義重大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最热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吳華:名留華校意義重大

    早期,我國各地的華校不少是以“中華”、“華僑”或“僑民”命名,因為那是在英國殖民地政府時代,華人是以“僑民”身分居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戰后以來,因時勢改變,不少華校也都易名,就拿新山來說,先前稱“南益”的改為“國光”,淡杯的“華僑”易名“丹柏”,嗎哂的“華興”稱為“馬塞”,班蘭的“國民”稱為“班蘭”,地南的“華僑”正名“智南”,真是不勝枚舉,似乎都是以地名稱謂,以人名稱作校名的華校則少見。

    但其實,士姑來八哩半戰前有一所華小稱“光輪”,戰后改稱“南益”,那是因為當時學校財政不敷,不敷的開銷由南益公司補貼。

    到了1967年,因教育法令影響,南益不得不改名,該校取名國光,是董事部表彰李光前及其父李國專對教育事業的貢獻。

    那時,教育部官員問:“為何取名國光?”該校董事長丹斯里郭鶴堯不敢直言,巧妙地解釋:“國光意指國家光榮。”

    由此可見,當時要以先賢命名學校,可不容易。

    今次,政府一次過批准,且以華裔先賢命名9所華小:敦李孝式、敦林蒼佑、敦翁毓麟、陳嘉庚、丹斯里李萊生、拿督謝華、丹斯里郭鶴堯、拿督沈慕羽及朱運興。

    他們都是過去對我國政經文教事業,作出貢獻的先賢,這項創舉具有深長的意義,是政府肯定先賢對華社、華校以及國家貢獻的鐵證。

    相信以先賢命名華小,只是開始,希望政府今后再增辦華小,請不要忘記陳禎祿(馬華創辦人)、陳修信(馬華前總會長)、林連玉(教總前主席)、蕭畹香(南院校址獻捐人)、黃復生(南院前董事長)等人,他們在我國政經教育史上,也是名留不朽的。

    今次柔州除了獲增辦5所華小,另還獲准遷校,這是華社莫大喜訊,但也增加柔州華社的負擔,但願政府協助解決校地和建校基金。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