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榮:讓遊客走進新村
峇株巴轄辦事處高級記者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華人新村是英國殖民地政府,在長達12年的緊急狀態中,為了阻止郊區華人與森林中的馬來亞共產黨游擊隊接觸,將原本散居各處的華人集中起來的新村落。
從1950年代形成至今,華人新村已度過逾半世紀的悠長歲月,如今已沒有所謂的馬共威脅,新村村民也不像以往一樣被限制行動,只能在早上7時至傍晚6時出入橡膠園或森林,但新村人口減少及老化,村民不斷外移,卻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全國共有613個新村,除了約450個建于50年代的傳統新村,還包括后期出現的重組村及漁村。這些新村是我國獨有的特色,也具備發展旅遊業的潛能。
由拿督斯里魏家祥掌管的首相署新村部,今年圈定全國20個新村,作為首階段推行新村旅遊計劃的“前線村”,這是一個有助激活新村經濟,讓新村邁向“城鎮化”的重要方案。
就如峇株巴轄郊外的永平新村,在魏家祥撥款協助下,去年12月3日引進國外盛行的“步行街”概念,加上永平紫安閣351尺轉運祥龍、天保宮68尺濟公像相繼落成,讓永平成為國內外遊客蜂擁而至的新興景點區。
推動旅遊業的同時,也能帶動餐飲業、土產店、酒店民宿發展、促進消費,為當地村民增加收入來源;原本暮氣沉沉的新村出現朝氣蓬勃新氣象,年輕村民也被吸引回鄉創業。
新村“城鎮化”是時代發展所需,但要真正落實,政府須提供足夠資源及增加更多撥款給華人新村,並加強道路設施及公共交通系統,讓新村可與週邊城市銜接,脫離長久以來的“封閉”狀態。
如果村民因年老體衰“走不出去”,那就要想方設法善用新村豐富的人文特色、走過逾半世紀的歷史故事、地方特產及賣點,吸引遊客“走進來”,讓新村重現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