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社聞人郭鶴堯系列:3歲南渡 緣定新山
◤華社聞人郭鶴堯系列第3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亞洲富豪、香格里拉酒店創辦人郭鶴年的堂兄郭鶴堯,一生積極服務新山華社,在平凡人生創出不平凡;《中國報》全新地方網《柔佛人》與你一同回顧郭老不平凡的一生;郭老見證了新山的蛻變,也情定了與新山的這一份緣,當年來到這充滿異鄉情調,多元融雜的新地,父親對他說:“以後,這裡就是你的家了。”
投向記憶的海,1919年,年僅3歲的郭鶴堯,和姐姐芝姍,隨返鄉的父親郭欽端,舉家南渡。
“當時我們先是坐小船從家鄉航出閩江口,再乘輪船經香港到南洋。輪船是燒煤炭的火船,從福州到新加坡,要整整一個多星期,煤炭屎滿天飛。”
由於鶴堯的四叔郭欽仁家住新加坡,上岸後,便在那裡休息了兩個晚上,接著又開如了一段路途不算長,卻輾輾轉轉的旅程。
仿佛紀憶猶新,郭老娓娓道出:“從今天的烏節路那邊,搭車到武吉芝馬。當時車行到武吉芝馬就沒有路了,於是下車走了兩三條石到萬禮。萬禮有紅泥路到兀蘭,搭馬來人的馬車到兀蘭,再坐渡輪過海。”
那時新柔長堤未建,往返柔佛海峽,全靠渡輪。
渡輪也是煤炭蒸汽船,每趟可容納一兩百人;船分兩層,上層載人,下層載貨。
當時,海峽兩岸雖咫尺可見,兩望清晰,所有物資的運送,卻也還得靠這個交通工具。搭客的收費是每趟5分錢。不稍片刻,渡輪靠岸。當時渡頭的水還很深,入港的船都泊在岸邊。
只聽船上的人盡以潮洲方言直嚷:“惹呀坡,惹呀坡”,“新山到了,新山到了。”疲憊而又好奇的3歲小孩,看了看在一旁微笑的父親,終於鬆了一口氣。
這裡就是新山,俗稱的小汕頭,新生活將要在這裡開始了。貨物與人,上上下下。而舯舡還可以從碼頭直入一條叫紗玉的河。
紗玉河的兩岸生機勃勃,熱鬧的巴剎就在河的左岸。
酷熱的烈日,忙碌的工人汗如雨下。而河水之清澈見底,小孩在河中游泳,其樂融融。
同時,舯舡小船穿梭其間,紗玉河曾是市內一條水上交通動脈。
一個新興城市的崛起,往往與河息息相關。初來光景,宛如昨日。潺潺流水,時間之河,多少平凡的故事,在這裡發生了,又過去了。
郭老見證了新山五分之四世紀的蛻變,也情定了與新山的這一份緣。
來到這充滿異鄉情調,多元融雜的新地,父親對鶴堯說:“以後,這裡就是你的家了。”“哦!”祖籍福州市蓋山郭宅村的郭鶴堯,由於3歲南來,他的童年大半是在新山度過。
所以,在幼小的郭鶴堯心目中,早已認定了自己是屬於新山的,注定了要做南方的子民。
“新山”——當時人們從新山搭船要到對岸的兀蘭,便叫“過老山”。顧名思義,對華人而言,“新山”這名稱的由來,指的是一個華人移民開拓的新地,一個正在發展的新興城市。
此外,新山往昔又有“小汕頭”之稱。這是因為開拓初期,新山的居民以潮州人為多,甚至有人曾經說:“新山是潮州人開埠的。”
戰前,在新山公市大巴剎,或沙玉街附近商店經營雜貨業的業者,絕大多數都是潮州人。強勢經濟,造就了強勢語言,各地都是一樣。基於這種情況,潮州話自然就成了新山地區人們相互溝通的最主要方言,“小汕頭”的雅稱,就由此而來。
因此,就算是祖籍福州的郭鶴堯,由於長期住在新山,說起潮州話來,亦是流暢自如。
在這樣一個小汕頭的地方,祖籍福州的郭家無疑是個異數。在郭老印象中,當年他初抵新山時,市內的福州人只有3戶人家。
一戶姓宋 ,宋日霖,也就是宋新輝的祖父,務農養豬和開咖啡店。另一家姓趙,當家的是趙哲惠,是賣牛肉的,寶號新合成。第3家就是鶴堯的父輩兄弟合開的東升號雜貨店,兼營承包政府部門的伙食生意。
至今,我們仍搞不清楚,郭老父輩那幾位兄弟,當初是基於甚麼理由,會選擇新山這“小汕頭”來作為他們家族事業發展的起點,而且竟然會在幾乎被潮州人所壟斷的雜貨業開設了這麼一間東升號。按照華人移民的傳統生存模式,缺乏同鄉的關照,其發跡是耐人尋味的。
雙龍講古津津樂道 郭家東昇號起家
郭老對本地歷史瞭如指掌,是眾所公認的。1994年4月25日至10月31日,《南洋商報》訪問了新山兩條“老活龍”郭老和拿督葉金福,談古說今,娓娓道出新山的蛻變。
郭和葉都是1916年生,肖龍。郭老生日是正月廿一日,拿督葉是四月廿四日,比郭小3個月。他們倆在一起常會抬扛,卻坦誠相對,無所不談。拿督葉笑說,畢竟像他們這把年紀的“活龍”,在新山已經不多了。
提起新山的歷史,郭老總是津津樂道。
不過,在郭老印象中的新山,屬於潮州人聚居的西區在晚上6時以後顯得冷清,因為當時有“三開時間”,傳統保守的潮州人喜歡呆在家里,開燈、開飯、開電台。
而廣東人那一帶,由於有合法的妓院,以及餐飲店,所以就顯得熱鬧多了。另一個讓郭老留意到的歷史掠影則是,雖然巴剎和市區的雜貨生意幾乎都由潮籍人士所壟斷,不過,從港主制度直到戰前期間,新山並沒有潮籍大地主。
當年,福建人和客人多在郊區種植、務農。在新山市區,由福建人所經營的雜貨店只有兩間(其中一間就是郭家的東昇號),而且是屬於小本經營,規模也小,不過拿督卓亞文卻例外。
郭老表示,卓亞文並不是港主,但卻是當年新山最富有的福建人,也是全新山華人中,產業最多的一個。每提及新山歷史,郭老總愛對這名福建老鄉多提幾句。
郭老還說,戰前,潮州人壟斷京果行業,福建人則多從事種植、買地置業。所以當時有句俗語:潮州人被稱為“山馬”,福建人則被稱為“山豬”,因為潮州人賺到錢後,就會像馬一樣跑掉(離開馬來亞),他們愛鄉情切,在這裡賺到錢後,喜歡把錢匯回中國鄉下,在潮州家鄉買地、蓋房子,最後回返家鄉生活。
而福建人則相反,若是賺了錢,就像山豬一樣不走了,直接在這裡(馬來亞)買地,定居下來繼續發展。
郭老講古,常會在掌故之中帶出歷史的訊息。暫不論以上的比喻是否恰當,但閩人在地的熱情,始終導引著郭老關懷的向度。而閩人兼具敏銳開拓的視野及重視本土化的個性,則也是“東昇”起家的關鍵。
秉承剛勇耿直個性 與家族背景有關連
郭鶴堯的性格思想特質,很大部分都可歸因於他的出身,而要評價其一生,就一定要先介紹他的家族。
對於郭鶴堯的祖先,我們並不需要麻煩地逐一追查到他們的遠祖,但有線索可尋的是,至少在宋朝建隆二年(961年),一支汾陽郭氏,就已從山西太原入閩,擇居福州蓋山白湖,分遷連江、羅源等地。入閩始祖是郭華。
而汾陽郭這一系,又可牽系到唐代一位名人:郭子儀。郭子儀是唐代中興名將,他生於陝西華縣,後受封於山西汾陽,以汾陽王名世。
目前,我們雖然還沒有看到郭氏家族自稱是郭子儀的第幾代嫡傳,也不清楚郭家是否就是這嫡系之延承,但可以肯定的是,鶴堯和他幾位堂兄弟似乎都多少沾染了當年郭子儀“單騎聯回紇”的那份剛勇和耿直的個性。
明日預告:郭家父輩手足情深,生活上克勤克儉,東昇號是郭欽端兄弟發跡的根據地,也是後來以郭鶴年為首的郭兄弟有限公司的立基地,郭氏家族企業王國的第一個里程碑。
摘錄轉載:《公心與良心:郭鶴堯傳》(彩虹出版有限公司與新山陶德書香樓聯合出版,作者為安煥然、吳華及舒慶祥)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