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廣西村(上篇)青年往外發展 人口剩30多戶 廣西村繁華漸退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最热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零秘密.廣西村(上篇)青年往外發展 人口剩30多戶 廣西村繁華漸退

    昔加末廣西村進入第三代后,人口不斷外流減少。

    報導:白寧馨
    (昔加末31訊)全國唯一獲政府提供土地開闢的籍貫村──廣西村,隨著青年往外發展,村裡逾半住戶遷離,就連僅存的咖啡店和雜貨店,也走向無人繼承的命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廣西村的繁華竟也撐不到第三代。

    據了解,位于昔加末的廣西村,人口最盛時期約有80戶,直到第三代人口開始外流,逐漸淍零。

    廣西村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早年在英殖民政府批准下,于1957年開墾,之后成為國內唯一獲得政府提供土地的華人村莊,坐落在繁忙的昔加末通往拉美士大道旁。

    第二代居民的陳福英(68歲,馬華廣西村支會婦女組主席)接受《中國報》訪問時,開闢時期,只有廣西會館的會員才獲得分配5畝至20畝的土地,后來居民再購置一些地段,如今範圍增至1400多畝。

    她告知,初期約有60戶600多人居住,村內大多數居民種植橡膠樹,以割膠為生,第二代村民人口最多,有七八十戶。

    “隨著時代改變,一些居民搬遷或變賣祖業,年輕人往外發展,現在人口減少剩30多戶。”

    地理位置好

    她透露,其實該村的地理位置很好,只是現今教育水平的提升,很多年輕人不必再務農,擁有自己的事業往外發展。

    “初期都是華裔居民,現在也只有1戶馬來人搬遷居住這裡。”

    由于廣西村人口變少,加上村民依舊以務農為主,當地商業活動不活躍,只有1家巫裔經營了10年的嘛嘛檔。

    村民鄭成耀(56歲)和鍾金美(57歲)夫婦說,第一代村民遷入后,先后設有唯一的咖啡店和雜貨店,但因為村民人數變少不見商機,東主的孩子們各有事業,以致家族事業無人繼承而結業。

    先賢辛勞開闢村莊

    廣西村的由來!

    鮮為人知的昔加末廣西村,雖然發展緩慢環境恬靜,卻是昔加末廣西人的故鄉,隱藏先賢辛勞開闢村莊意義深遠的故事。

    從昔加末通往拉美士大道旁,開車進入村莊時,映入眼簾的是僻靜的景色,觸目可見疏散在園裡的舊式華裔住家,和后期建起並集中的新時代住宅。

    談及廣西村的創立,就必須提到關鍵人物──勞盛初和潘紹芳。

    在廣西同鄉會,即現今的廣西會館前會長已故勞盛初、潘紹芳、盧清、楊信、韋有、李明等先賢的努力下,把廣西人聚集在一個村莊。

    比其他籍貫遲抵馬

    廣西村第二代居民李開現(73歲,退休人士)指出,當時廣西人比其他籍貫遲抵馬,經濟狀況遠遠落在其他籍貫后頭。

    “廣西人不僅分散且大部分從事務農,客家人多是經營布莊、海南人開茶室等。”

    他透露,正好當時英殖民政府為了對抗躲在森林裡的共產黨,決定開闢森林,勞盛初抓緊機會力爭批准2段芭地,開闢蠻荒。

    “勞盛初希望聚集分散各地包括峇都安南、利民達、丁能的廣西人,讓有意務農者登記,一起找生活,安定和提高同鄉的生活和經濟基礎。”

    他說,該地是透過同鄉會申請,居民百分百廣西人,開闢時只是一大片園坵,之前俗稱廣西芭。

    “祖先在我國獨立后陸續遷入該村居住,全馬只有這村獲註冊為Kampung Kwongsai,華文名為廣西村。”

    勞盛初首任“無牌村長

    勞盛初為20多年廣西村“無牌村長”,是廣西村民的大家長。

    已故勞盛初的妻子嚴秀蓮(86歲)說,他們居住該村有47年,由于丈夫在英殖民時期當官,當時開墾廣西村是免費的,后期申請1畝地段就須繳付3令吉。

    “我們只能種橡膠、煙葉等,不能種可食用植物,以免供給食物給共產黨,直到60年代大家才搬來這裡,建起一間間屋子。”

    與丈夫育有7名子女的她回憶說,丈夫是廣西村第一代馬華執委,熱心于社會工作,平日省吃儉用,卻積極為有需要幫助的鄉親出錢出力。

    “鄉親遇到困難,他可以立刻放下身邊工作,所以我主張安頓家事和經營咖啡店。”

    她說,丈夫在80多歲時認為自己年事已高,退位讓賢,于87歲逝世。

    收膠站成“信箱”

    收膠站成了廣西村的“信箱”!

    村民鄭成耀和鍾金美指出,早期幾乎全部村民以割膠衛生,現在該村膠工不及一半人口,有者也翻種油棕,橡膠收購站也剩下2個。

    “早年還有雜貨店時,那裡曾是寄放村民信件和報紙的地方,如今雜貨店關閉,信件皆寄放在附近其中一間收膠站,村民都會親自去領或幫忙親友拿。”

    他們感嘆,村裡曾有一家家具製造廠,如今也已關閉,現有鵪鶉養殖廠和油棕廠。

    成功重組轉型為華人新村

    原是重組村的廣西村,于前年成功轉型為華人新村。

    村長李德潘說,該村原本屬于拉美士國會選區,由丁能新村村長管理,爾后被劃分到士基央國會選區,列為重組村,直到前年獲得首相署部長拿督斯里魏家祥和馬華士基央區會主席拿督闕綏燊協助,申請轉型為新村。

    他說,該村基本設施自80年代開始水電、電話供應齊全,早前每隔兩三年須更換一次的4條木橋,也獲得哥美拉區州議員阿育拉末撥款提升為鋼骨水泥橋。

    “本村部分紅泥路已提升為泊油路,近期獲得魏家祥和闕綏燊協助,已把通往甕窯雞的紅泥路鋪成泊油路。”

    李德潘說,他會努力履行村長職責,為民處理民生問題和地方建設發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